~70%,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4%,能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其他炎症细胞因子(IL-1、IL-6、IL-8等)也常增高。 ⑸其他:在严重病例,常有明显的电解质紊乱,尤以低血钾为突出,活动期病人血沉常增速。
2.粪便检查:肉眼检查常见血、脓和黏液。涂片镜检可见红、白细胞。
3.内镜检查:对本病检查有重要价值,但在急性期重型患者应暂缓进行,以防穿孔,急性期可见黏膜呈细颗粒状,并有弥漫性充血、水肿、易脆出血、糜烂及多数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甚至癌变。结肠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和摘除较大的假性息肉。
4.X线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在早期可见到结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型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的外廓小刺或锯齿形阴影;在晚期可见结肠袋形消失,管壁强直呈水管状,管腔狭窄,结肠缩短,息肉所引起的充盈缺损等。低张气钡双重结肠造影,则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但急性期及重型患者应暂缓进行,以免穿孔。
三、诊断依据
1.多数发病缓慢,病程呈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缓解。主要症状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下腹痛或左下腹痛,腹泻,血便、脓血便或黏液便。急性发病或重症者有发热、贫血、消瘦。仅为直肠炎者,症状较轻,仅有便血或鲜血黏附便表面,下坠,里急后重,无腹泻甚至为便秘,或仅表现为肠易激惹综合征样症状。
2.本病常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眼色素层炎等。少数暴发性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先有血性腹泻及严重腹胀,继而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38.5℃以上的发热,心动过速,昏睡,苍白,血细胞增多;低血压,失水,电解质紊乱等。腹部平片显示结肠明显扩张,横径5~6cm以上。
3.粪便培养无致病菌。常规检查无阿米巴滋养体。
4.纤维结肠镜检查: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5.X线钡剂灌肠:黏膜紊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6.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检查至少有一项特征性改变,并可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症。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肠镜或X线钡餐检查表现者,及手术切除或病例标本可见本病的大体或组织学特点者可以确诊。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血吸虫病:有与流行区疫水接触史,粪便可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毛蚴阳性。内镜下,见到黏膜下黄色颗粒等典型病变,直肠或乙状结肠黏膜或组织压片低倍镜可找到虫卵。此外,可有肝肿大、脾肿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在有效的抗血吸虫治疗后症状好转。
2.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从粪便、直肠拭子或内镜检查时所取得的渗出物进行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3.结肠癌:X线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有黏膜破坏,肠壁僵硬,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肿瘤征象;直肠指诊可能触及肿块,内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可予鉴别。
4.肠道激惹综合征:粪中可有大量黏液,但无脓血。X线和结肠检查有结肠痉挛等改变。除肠道症状外,病人往往有其他明显的神经性症状。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对活动期患者应有充分休息,以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并予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牛乳过敏或不耐受有关,故应询问有关病史并限制乳制品摄入。重症或暴发型患者应入院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清白蛋白。病情严重应禁食,并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情绪对病情会有影响,可予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⑴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简称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该药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经肠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简称5-ASA)与磺胺吡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综合作用,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等。该药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