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层,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本病发病率较国外为低,但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溃疡性结肠炎原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在我国的发病以遗传因素为背景,感染和环境因素只是启动肠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统,使肠道黏膜对抗原呈高敏状态,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肠黏膜细胞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且难以自限,即宿主免疫反应与疾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部症状:
⑴血性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较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粪便呈血水样。
⑵腹痛:疼痛性质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⑶里急后重: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常有骶部不适。
⑷其他:有上腹饱胀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2.全身症状:一般体温正常,可有轻度贫血。急性期可有发热。重症时出现全身毒血症,水、电解质、维生素、蛋白质等从肠道丢失致体重减轻,体力下降。偶尔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
(二)体征
除有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外,左下腹或全腹部常有压痛,伴有肠鸣音亢进,常可触及如硬管状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提示肠壁增厚,炎症加重。如果患者出现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触诊腹肌紧张和压痛,并伴有发热、脱水、心动过速与呕吐,应考虑中毒性巨结肠,应积极抢救治疗。轻型病例或在缓解期可无阳性体征。直肠指检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肠痉挛,但在急性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松弛。指套染血。
(三)并发症
1.肠道并发症
⑴中毒性巨结肠:见于急性暴发型,病情极为凶险,多累及横结肠或全结肠,受累结肠大量充气致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在结肠扩张基础上易引起溃疡穿孔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巨结肠可能由于钡剂灌肠(于检查前肠道准备)、低钾或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麻醉剂等因素诱发,也可能自发发生。
⑵结肠狭窄和肠梗阻:修复过程中的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结肠狭窄和肠梗阻,多见于结肠远端。
⑶结肠息肉:由于反复结肠炎症刺激,使肠黏膜细胞增生,形成息肉。对炎症息肉一般不需要摘除,而腺瘤样息肉一旦确诊应摘除。腺瘤与结肠癌有密切关系,对于长期溃疡性结肠炎发作者须注意有无其他腺瘤或癌的存在。
⑷结肠癌: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的范围和时间长短有关,而且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无结肠炎的癌肿患者差。据估计,病程20年者癌变率约7%,25年7%~14%,35年可高达30%。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将出血或腹泻视为结肠炎复发,往往明确诊断已较迟。
2.全身并发症
⑴皮肤、黏膜表现:可有结节性红斑、多型红斑、口疮性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
⑵ 眼损害:可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等。
⑶ 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偶尔有强直性脊椎炎。
⑷肝病:可有脂肪肝、慢性活动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⑸血液系的表现:可有贫血、血栓性栓塞现象。
⑹肾脏病变:肾盂肾炎和肾石病在本病中发生较多。
⑺儿童患者的生长和发育可受影响。
二、医技检查
1.血液检查:
⑴贫血:常见,主要由失血和缺铁引起,也可能与溶血有关。急性期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⑵高凝血状态:由于血浆Ⅴ、Ⅶ、Ⅷ因子的活性增加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而且血小板数可明显升高,常引起血栓性栓塞现象,尤以肺栓塞和内脏血栓形成较为多见。
⑶血清蛋白电泳:严重者血清蛋白降低,α1和α2球蛋白明显升高。在缓解期如α2球蛋白增加时,常为复发的信号。本病发作时,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白蛋白下降与疾病活动有关。
⑷免疫学检查: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IgG抗体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较特异性指标,阳性率约50%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