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的并发症或癌变,一般不考虑手术。尤其是憩室周围解剖位置复杂时,手术更应慎重。 2.Meckel憩室为位于回肠末端的真性憩室,系胚胎期卵黄管之回肠端闭合不全所致。男女发病率相同。尸检中出现率为0.2%~4%,典型的Meckel憩室呈指状,直径小于回肠,长约0.5~13cm,距回盲办2~200cm,平均80~85cm。半数的憩室含有异位组织,其中70%~80%为胃黏膜,其余为胰腺、十二指肠、胆道、空肠及结肠黏膜。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并发症时产生相应症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30%。男性多见,大多发生于10岁前,发生于一岁以内的占1/3。当憩室突向肠腔内时,可引起肠套叠及阻塞性肠梗阻,症状为呕吐、腹胀、便秘或有红色果酱样粪便。异位胃黏膜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产生憩室消化性溃疡与出血,均是儿童病例常见的并发症。90%的Meckel憩室合并出血的患者,憩室内均有异位胃黏膜存在。由于异位胃黏膜对锝元素有浓聚作用,故可用99mTC扫描诊断本病,其特异性为88%。憩室炎是成人Meckel憩室常见的并发症,此种病例憩室颈狭小,引流不畅。憩室无系膜附着,在腹腔内无固定位置,如位于右上腹,常误诊为胆囊炎;位于右下腹,类似阑尾炎,如在阑尾旁发生炎症,可穿孔形成憩室阑尾瘘。
诊断常不容易,大多为无意中发现。X线钡餐摄片常由于憩室炎症和梗阻不易填满而不显影。婴儿和儿童如有腹部症状,无痛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小肠梗阻或腹膜炎,鉴别诊断时均应考虑此病。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手术时如发现阑尾并没有炎症,应探查有无Meckel憩室。出血者可作血管造影明确诊断。Meckel憩室引起并发症时应作憩室切除。
3.获得性空回肠憩室,本病少见,X线钡餐发现率在1%左右,中年以上者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空肠上段及回肠末端的血管较粗,血管粗大处肠壁肌层脆弱,故在这些部位尤其回肠上段较易发生憩室。
单个性憩室多无症状,多发性憩室内有大量细菌繁殖时,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胀气、腹泻及吸收不良,并出现消瘦、贫血和脂肪痢。空回肠憩室病是引起小肠吸收不良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并发症少见,有急性炎症、出血、穿孔、小肠梗阻和憩室内癌肿。X线钡剂造影是有效的诊断措施。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凡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应及时手术切除。急性炎症合并肠菌过度繁殖时可选用口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及甲硝唑治疗。由于吸收不良所致的症状应对症治疗。
(四)结肠憩室在西方国家颇为多见,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40岁以下少见,60岁约30%,80岁以上约80%,而在亚非国家报道的患病率仅0.2%。结肠憩室大多为假性,发病与长期摄入低纤维素食物及肠腔压力持续升高有关。老年人易发与肠壁肌力减弱有关。随着我国人民膳食结构改变,预计结肠憩室的发病率会增加。西方国家75%~90%憩室发生在乙状结肠,亚洲国家报道70%~90%发生在右半结肠。
仅10%患者出现症状,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左下腹疼痛,典型者主诉便秘伴腹部胀气及消化不良。体检时左下腹可有压痛,触及坚硬充满粪块的乙状结肠,应与肠道激惹综合征做鉴别。
钡剂灌肠有助于诊断,低张钡灌肠更易发现憩室。单纯性憩室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治疗同肠道激惹综合征,粗纤维饮食可改善症状。
并发症发生率为5%,死亡率1/10000。主要为憩室炎和出血。
1.憩室炎:结肠憩室颈部由于肠壁环肌收缩而受压,易使憩室内物质潴留引起炎症。因憩室壁仅有黏膜与黏膜下层,炎症很易扩散形成憩室周围炎及脓肿,亦可发生急性穿孔或破裂引起急性腹膜炎。急性憩室炎的表现为急性腹痛发作,伴发热心悸,下腹压痛及反跳痛,酷似急腹症,可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下腹部可触及炎性腹块。部分或完全梗阻时有肠鸣音亢进,并发腹膜炎后,肠鸣消失。直肠指检触及脓肿或炎性包块有助于定位。鉴别诊断应考虑急性阑尾炎、炎症性肠病、缺血性结肠炎、结肠癌、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卵巢囊肿破裂、肾绞痛等。憩室膀胱瘘时,尿中可出现大量红白细胞,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和盆腔的炎性肿块和脓肿,并与卵巢囊肿相鉴别。如既往钡剂灌肠已显结肠憩室则有利于诊断,急性憩室炎早期不宜做钡灌肠,诊断有怀疑时可用水溶性造影剂,原则上在炎症消退后几周再做。近年来盆腔及腹部CT越来越多地用于诊断有并发症的憩室炎病人,但肠周炎症、瘘管、窦道、脓肿和梗阻、急性憩室炎的诊断并不需要CT,如有以下情况,应进行CT检查:①急性期对憩室炎诊断并不肯定;②临床怀疑有脓肿或瘘管时;③急性期内科治疗并未出现明显效果;④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估价并不可靠;⑤右半结肠憩室炎或巨大憩室炎时。
治疗包括禁食、胃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