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但发作的周期性与节律性一般不典型。胃镜检查是主要的鉴别方法。 4.胃神经官能症:本病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者酷似消化性溃疡,但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神经官能症状,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内镜检查与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5.胆囊炎胆石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呈间隙性、发作性右上腹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区,可有胆绞痛、发热、黄疸、Murphy征。进食油腻食物常可诱发。B超检查可以做出诊断。
6.胃泌素瘤:本病又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有顽固性多发性溃疡,或有异位性溃疡,胃次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多伴有腹泻和明显消瘦。患者胰腺有非β细胞瘤或胃窦G细胞增生,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胃液和胃酸分泌显著增多。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大多数轻症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发作或活动期及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者需休息或住院治疗;饮食要定时,进食不宜太快,避免过饱过饥,应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浓茶、咖啡等;戒酒及戒烟;禁用能损伤胃黏膜的非甾体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可用安定药,如延胡索乙素、利眠宁、地西泮(安定)或多虑平等,以稳定情绪,解除焦虑,但不宜长期服用。
2.药物治疗
2.1 降低胃酸药物
2.1.1 抗酸剂:常用的抗酸剂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类。可溶性抗酸药主要为碳酸氢钠,临床上一般不单独使用;不溶性抗酸剂有碳酸钙(0.5~1.0g,每日3次)、氧化镁(0.5~1.0g,每日3~4次)、氢氧化镁(15~20ml,每日3次)氢氧化铝(0.5~1.5g,每日3~4次)或凝胶剂(10~15ml,每日3~4次)、次碳酸铋(0.5~1.0g,每日3~4次)等。上述不溶性抗酸剂,一些可致便秘(如铋剂)一些可致腹泻(如镁剂),故常将两种或多种联合或制成复方制剂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常用复方制剂有胃舒平、铝镁合剂、胃疡宁、乐得胃、MylantaⅡ、复方钙铋镁等。
2.1.2 H2受体拮抗剂(H2RA):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对消化性溃疡起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罗沙替丁等。
2.1.3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PPI)明显减少任何刺激引起的酸分泌。如奥美拉唑(OME)、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以及埃索美拉唑(ESO)等。
2.2 胃黏膜保护药:①三钾二枸橼络合铋:具有较强的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有液体和片剂两种剂型,一般剂量为5ml,用温水在饭前吞服,日服3次,睡前1次。此药不吸收,铋可使粪便呈黑色,副反应少。②硫糖铝: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均有较好的疗效。餐前服可与溃疡面相接触,如用片剂,应咀嚼成糊状后用温水吞服,剂量每次1g,每日4~5次。③生胃酮:对胃溃疡颇有效。剂量为50~100mg,每日3次,4~6周为1个疗程。能排钾潴钠,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者不宜使用。④前列腺素:米索前列醇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加黏膜血流量,加强胃肠黏膜的防卫能力,使胃黏膜免受酸、酒精、胆汁等因素的损害,加速黏膜修复。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孕妇慎用,能引起子宫收缩。⑤其他:用于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还有铝碳酸镁、施维舒、思密达、牛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2.3 胃肠动力药物:消化性溃疡病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提示有胃潴留、排空迟缓、胆汁反流或胃食管反流者,可同时给予促进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及西沙必利等。替加色罗是新的促动力药,也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铋剂、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强,但由于在胃pH值较低的环境中大多数抗生素活性降低,不能穿透黏液层到达细菌,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易根除,治疗中可应用降低胃酸药物,同时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为奥美拉唑40mg/d、兰索拉唑60mg/d、潘妥拉唑80mg/d、雷贝拉唑40mg/d、埃索美拉唑40mg/d中的一种,上述剂量分2次服。
4.中医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范畴,按辩论施治,可分为①脾胃虚寒型,治则为温脾健胃、益气健中,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②肝郁气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③胃阴不足型,治则为滋养胃阴,代表方为一贯煎或麦冬汤加减;④血瘀型,治则为化瘀通络,代表方为失笑散加减。
5.手术治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