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部溃疡不会癌变,但少数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癌变发生率估计在1%以下。长期慢性的胃溃疡病史,无并发症而疼痛节律改变,顽固性疼痛而经严格的6~8周的内科治疗无效,粪便隐血持续阳性并出现贫血者,应考虑有癌变可能并应行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 二、医技检查
1.内镜检查:对消化性溃疡可做出准确诊断及良性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2.X线钡餐检查:是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钡气双重对比造影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①直接从胃黏膜组织中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④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幽门螺旋杆菌的DNA。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4.胃液分析: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别为2.5和1.3mmol/h,(0~6mmol/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BAO平均分别为5.0和3.0mmol/h。当BAO>10mmol/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6μg/kg注射后,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超过40mmol/h。由于各种胃病的胃液分析结果,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对溃疡病的诊断仅作参考。
5.粪便隐血检查:溃疡活动期,粪隐血试验阳性,经积极治疗,多在1~2周内阴转。
三、诊断依据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常与季节变化、精神因素、饮食不当有关;或有长期服用能致溃疡的药物如非甾类抗炎药等病史。
2.上腹隐痛、灼痛、钝痛或剧痛,服碱性药物后缓解。胃溃疡疼痛多在剑突下偏左,好发于餐后0.5~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常于中上腹偏右,好发于餐后3~4小时或半夜痛醒。疼痛常伴反酸、暖气。活动期常伴便秘。
3.常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失血性休克,直立性低血压等。
4.极少数患者急性穿孔,出现急腹症症状。穿孔可为本病的始发症状。溃疡可穿透胃壁,并为病变周围其他组织包裹时,疼痛失去原有规律,碱性药物无止痛作用。
5.慢性溃疡长期发病可合并幽门梗阻,出现饭后饱胀、呕吐、宿食等。
6.基础泌酸量及最大泌酸量测定有助诊断。胃溃疡的基础泌酸量正常或稍低,但不应为游离酸缺乏;十二指肠溃疡的最大泌酸量增高,一般不超过60mmol/h。
7.大便隐血经常阳性提示溃疡处于活动期。
8.X线钡餐榆查见有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可确诊。急性穿孔时,腹部平片可见游离气体。穿透性溃疡于钡餐检查时可见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轮廓外的龛影。
9.胃镜检查可于胃及(或)十二指肠球部、球后部见有圆、椭圆形或线形、底部平整、附有白苔、边缘整齐的溃疡。根据溃疡面所见,可分为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疑为恶性溃疡不易鉴别者,活体组织检查可鉴别。
10.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取胃窦有炎症改变处的黏膜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及切片
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
符合以上的1、2、3、8、9项者可为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应合并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胃癌: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十分重要,但两者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以下情况应当特别重视:①中老年人近期内出现中上腹痛、出血或贫血;②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变化或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③胃溃疡活检病理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临床上,对胃溃疡患者应在内科积极治疗下,定期进行内镜检查随访,密切观察直到溃疡愈合。
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或胆道疾病者。此症颇常见,多见于年轻妇女。有时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但X线及胃镜检查却无溃疡发现。可有胃肌张力减退,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和无食欲,服用制酸剂不能缓解,但服用胃复安或吗丁啉后可获改善。患者常有神经官能症表现,诸如焦虑失眠、神经紧张、情绪低落、忧郁等,也可伴有肠道易激综合症,表现为结肠痉挛性腹痛或无痛性腹泻,心理治疗或镇静剂有时奏效。
3.慢性胃炎:本病亦有慢性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其症状可类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