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简称溃疡病,它可发生在与胃酸接触的任何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如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95%~99%的消化溃疡可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又分别称为胃溃疡(GU)或十二指肠溃疡(DU)。
消化性溃疡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呈世界性分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该病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但有地区差异,在胃癌高发区胃溃疡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和(或)防护机制减弱,均可促发溃疡发生。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有: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胃溃疡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70%~90%,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高达95%~100%。②滥用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及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都引发溃疡病,其中以阿司匹林尤甚。③精神因素: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都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胃酸的分泌,并影响胃肠道黏膜的血液营养供应,从而引起溃疡病。④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或无规律饮食,可影响胃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并可影响黏膜的修复。⑤吸烟: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有损伤胃黏膜的作用,长期吸烟还可使胃酸分泌过多,使胆汁反流进入胃而破坏胃黏膜。⑥遗传:溃疡病患者家庭中的再发率风险高。⑦饮酒: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黏膜也有直接损伤作用。⑧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患肺气肿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倍;冠心病、动脉硬化会造成胃黏膜供血不佳,影响溃疡的愈合;肝硬化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乙肝病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胃溃疡发病率高达33%。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1 疼痛: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以下特点:
1.1.1 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稍高处,或在剑突下和(或)剑突下偏左处。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可放射至背部。
1.1.2 疼痛程度和性质:多呈隐痛、钝痛、刺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偶尔也有疼痛较重者。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1.1.3 疼痛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
1.1.4 疼痛周期性:反复周期性发作是消化性溃疡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以秋末至春初较冷的季节更为常见。
1.1.5 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亦可因休息、进食及服制酸药等原因减轻或缓解。
1.2 其他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嗳气、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便秘等可单独或伴疼痛出现。
2.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3.并发症
3.1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占本病患者的15%~25%。轻者只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黑便,重者可出现呕血或因失血过多而引起循环障碍。
3.2 穿孔:①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或胃前壁溃疡穿孔,其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而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属急性穿孔或游离穿孔;②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后壁溃疡穿孔,溃穿受阻于其后实质性脏器(肝、胰、脾),胃肠内容物不流入腹腔而被包裹,属慢性穿孔或穿透性溃疡;③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入胆总管或横结肠等空腔脏器形成瘘管。
3.3 幽门梗阻:可见于2%~4%消化性溃疡患者,为溃疡周围的组织炎症充血、水肿和幽门平滑肌痉挛所致的暂时性梗阻,也可由于溃疡多次复发后形成的局部瘢痕收缩所致持久性梗阻。
3.4 癌变:十二指肠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