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临床观察,成人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昏、心慌、乏力等全身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l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需及时处理:①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②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③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病因和部位诊断: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①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可解决90%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②X线钡剂检查:仅适用于出血已停止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其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阳性率不高。③放射性核素显像:创伤小,可起到初步定位作用。④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慢性或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⑤剖腹探查:各种检查均不能明确原因时应剖腹探查。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2.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包块。
3.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4.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伤寒杆菌由口进入消化道,侵犯小肠黏膜的淋巴组织,在淋巴结内繁殖增多,再进入血液引起发烧、、腹泻等症状,发病的第二、第三周,在肿胀的基础上,局部坏死、结痂,结痂脱落即形成溃疡,溃疡达到一定深度、大小,可以引起出血和穿孔。
5.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起病急骤、急性脐周或中上腹剧痛,不同程度腹胀,腹肌紧张,全腹胀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病变主要发生在空肠或回肠,严重者累及全小肠,呈节段性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及溃疡形成甚至穿孔,病死率高达25%~30%。
五、治疗原则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病因治疗,大出血时应积极抢救。
1.一般急救措施及补充血容量详见上消化道出血。
2.下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⑴ 凝血酶保留灌肠:对左半结肠出血有效。
⑵内镜下止血:急诊结肠镜检查如能发现出血病灶,可试行内镜下止血。
⑶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静脉滴注可能有一定作用。如作动脉造影,可在造影完成后动脉滴注血管加压素0.1~0.4U/min,对右半结肠及小肠出血止血效果优于静脉给药。
⑷动脉栓塞治疗:对动脉造影后动脉输注血管加压素无效病例,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剂。本法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肠梗死,拟进行肠段手术切除的病例,可作为暂时止血用。
⑸紧急手术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
3.针对不同病因选择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择期外科手术治疗等。
六、预后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纷繁多种,按出血量多少、速度快慢、在肠腔停滞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不同,各种病因的预后亦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下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不可满足于便血症状的消失或缓解,更重要的是尽快找出出血的部位及病因。寻找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有时是困难的,需反复检查,在出血未停止时的检查更为重要(如内镜、核素扫描,血管造影等),治疗上也要采用病因性治疗方案,彻底铲除患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