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非药物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其它染色体异常。
8.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9.CFU-GM增生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与集落的比值增高。
(三)急变期:明确慢粒诊断后,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1.原始细胞(Ⅰ型+Ⅱ型)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5.临床症状比加速期更恶化。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均有脾大。但各病均有各自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并且血象及骨髓象无CML的改变。Ph染色体阴性。
2.类白血病反应: 常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并有相应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白细胞数可达50×l09/L。粒细胞胞浆中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NAP反应强阳性。Ph染色体阴性。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大多正常。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亦随之消失。
3.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脾大显著,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等,易与CML混淆。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的外周血白细胞数一般比CML少,多不超过30×l09/L,且波动不大。NAP阳性。此外幼红细胞持续出现于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异常,特别是泪滴形红细胞易见。Ph染色体阴性。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干抽。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
五、治疗原则
慢粒急变后疗效很差,患者多在短期内死亡。应着重于慢性期的治疗,并力争分子水平的缓解和治愈。
1.白细胞淤滞症的紧急处理:
⑴白细胞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去除白细胞,一次单采可降低外周血循环白细胞数的l/3~1/2,症状严重不能缓解者可每日分离l~2次至症状改善;孕妇也适用此法。
⑵口服羟基脲:为防止大量白血病细胞溶解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要注意水化和碱化尿液,保证每日尿量大于2000ml。
2.化学治疗:可使大多数CML患者的血象及异常体征得到控制,但中位生存期(40个月左右)并未改善。
⑴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HU): 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的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需经常检查血象,以便调节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少,耐受性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为当前首选的化疗药物和基础治疗药物。
⑵白消安(busulfan,BUS,马利兰): 烷化剂,作用于早期祖细胞,用药2~3周后外周血白细胞才开始减少,停药后白细胞减少可持续2~4周。故应掌握剂量。用药过量往往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且恢复较慢。长期用药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精液缺乏及停经、肺纤维化等。
⑶其他药物: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靛玉红、异靛甲、二溴卫茅醇、6-MP、美法仑(马法兰)、6-TG、环磷酰胺、砷剂及其他联合化疗亦有效。但多在上述药物无效时才使用。
3.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 通过直接抑制DNA多聚酶活性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自杀因子(Fas)介导的凋亡;还可增加Ph阳性细胞 HLA分子的表达量,有利于抗原递呈细胞和T细胞更有效地识别。能使50%~70%的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HCR,指血象、骨髓象恢复正常);10%~26%的患者可获显著细胞遗传学缓解(MCR,指骨髓Ph阳性细胞<35%),但BCR-ABl。融合基因mRNA仍然阳性;获MCR者生存期延长。
4.伊马替尼(imatinib):为2-苯胺嘧啶衍生物,能特异性阻断ATP在ABL激酶上的结合位置,使酪氨酸残基不能磷酸化,从而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伊马替尼也能抑制另外两种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