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为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妇女人群中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其发生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铁摄入不足(食物缺铁、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供不应求(妊娠期铁需求增多);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转运障碍(无转铁蛋白血症、肝病、慢性炎症);丢失过多(妇女月经过多、痔疮、肿瘤等各种慢性失血)及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病性贫血)等类型。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常诉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疲劳、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吞咽困难等;往往有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组织缺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异食癖。
2.体征:临床查体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消瘦;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儿童缺铁严重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3.并发症: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贫血程度轻重不一。贫血轻时,红细胞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病情严重时,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2.骨髓象:幼红细胞轻度或中度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减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富含骨髓小粒的涂片铁染色缺乏可染铁,是诊断缺铁最可靠的指标。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可作为缺铁指标,常明显降低;总铁结合力常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0.15是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
4.血清运铁蛋白受体测定: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测定是迄今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最佳指标,它不受炎症、肝病和妊娠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较正确地反映缺铁。
三、诊断标准
1.有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史,如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溃疡病、胃肠道肿瘤、钩虫病及痔);吸收障碍(萎缩性胃炎、胃肠道术后、长期饮浓茶);营养不良和铁需要量增加(偏食、妊娠、哺乳及儿童生长期)等。
2.贫血及组织缺铁所引起的各种表现:如毛发枯干、平甲、反甲、吞咽疼痛或困难等。
3.实验室检查: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网织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变化不大。②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SF)<14μg/L,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FP)>0.9μmol/L(全血),或EFP/Hb>4.5μg/gHb。③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幼稚红细胞体积小,胞浆着色偏蓝。铁粒幼红细胞<0.15,骨髓小粒可染铁减少或消失。
4.能除外慢性感染、肝、肾疾病所致贫血,并除外地中海贫血及铁粒幼细胞贫血。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但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涂片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形铁粒幼细胞。
2.海洋性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并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如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高,出现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