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等均可根据需要检测。CT可精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血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其病死率50%。 二、诊断依据
1.常有宫内,产时或产后缺氧、窒息或产伤史,或维生素K缺乏史。
2.出生后表现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局部或全身痉挛,病情严重者则有昏睡或昏迷。
3.前囟饱满,眼球震颤,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全身肌张力减低,生理反射消失或伴有中枢性呼吸节律异常,甚至呼吸骤停。
4.无其他失血史(如消化道或广泛的皮下、黏膜出血)而血细胞比容下降较明显者。
5.头颅超声检查,可有中线移位。CT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出血部位及范围。
6.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可发现皱缩红细胞。(腰穿能加重出血,可引起脑疝,一般不做或慎做。)
三、容易误诊的疾病
1.颅内出血的脑性缺氧以呼吸浅表不规则或暂停为多见。而肺性缺氧以气急、鼻煽和三凹征为主,给氧和啼哭后青紫改善;心性缺氧往往呼吸深度增加,吸氧后青紫如归。
2.抽搐应与窒息缺氧后脑水肿、低糖、低钙、低钠、低镁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颅内畸形、感染、核黄疸等鉴别;
3.肌张力低下应与先天愚型、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弛缓综合征、心型或肌型糖原累积病等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1.防止继续出血,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血,集中护理治疗。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抬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平卧、头偏一侧插胃管喂养为宜。若用静脉液体量限制在60ml/kg•d,再按呕吐、心肾功能情况的情加减。给维生素K15mg肌注或静注每日一次,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其它止血剂如止血敏等皆可选用,亦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l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
2.对症处理,烦躁不安、抽搐可促使出血加重,应给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肌注,每3~4小时1次。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亦可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5mg/kg,每12小时,1次。如与安定配合,止痉效果更好。如囱门饱满颅压明显增高者,需用脱水剂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推,以扣0.25g/kg,每日4次。地塞米松0.5~1mg/kg静注,每日2~4次,有人认为能增加疗效。重者可加速悄每次1mg/kg,待颅压降低,脑水肿控制,遂可减量至停药,一般疗程为2~3天对于给氧仍有青紫,呼吸微弱、不规则者,需辅以人工呼吸机、并注意纠正酸中毒,维持良好灌注。
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可多次作硬脑膜下穿刺加液,如3周后积液不干,可手术摘除积液囊。
3.保护脑组织可给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2周。此外,谷氨酸、r-氨酪酸,维生素B6、胞二磷胆硷、脑活素,脑复康可能对脑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4.预防感染可给抗生素。
5.治愈标准
⑴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神经症状及体征消失。
⑵神志清楚,呼吸、脉搏、吸吮力正常,无后遗症。
6.好转标准
⑴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或尚有波动。
⑵虽无颅内高压征象,但神志尚未完全清楚,吸吮力弱或正常,瘫痪现象未完全恢复或遗留有后遗症。
五、预防与预后
出生前应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Ritodrine)以推迟分娩。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综合征的危险。预防出血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 15~30mg。
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苯及新鲜水果。对经常腹泻服抗生素者应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