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动患儿常显示一些固定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翻掌、对指试验等呈阳性。 4.多动儿童的临床症状波动有时与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多动儿童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收力、新的情况五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在连续而直接的强化程度下比局部的和延迟的强化程序,注意力的维持情况明显好些。在指导与经常重复的情况下,儿童多动症完成任务,其注意力的维持问题不大。在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和严格的纪律要求遵守的地方,多动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不大。其症状随情景而波动的现象说明了多动儿童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并与其有高度的相互作用。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3项)
⑴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⑵上课常常不听讲。
⑶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
⑷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⑸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一项)
⑴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⑵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⑶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⑷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⑸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⑹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两项)
⑴坐立不安。
⑵经常奔跑。
⑶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⑷躺在床上常常扭动翻身。
⑸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⑹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⑺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仍约束不住自己,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多动症的可能。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即为“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三、容易误诊的疾病
1.精神发育迟滞。
2.孤独障碍。
3.抑郁症。
4.慢性社会环境问题引起。
5.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种抽动综合征。
6.其他行为障碍。
四、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今分别介绍如下。
⑴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地林(Ritalin),目前是常用药物。其每次剂量为5~10mg,每日2次,于早、午服用。傍晚不用,避免引起失眠。多数患儿每日剂量为20mg以内。由于精神振奋剂可影响身体发育,故主张患儿在学习期间服用,周末及假日停服。6岁以下一般不用。此药有不易产生耐药怀的特点。
⑵右旋苯丙胺(Dexedrine):也是常用药物,剂量为每次2.5~5mg,每日2次,早、午服用。多数患儿每日用量在10mg以内。应注意观察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副作用为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也可在星期日及假日停服,以减少其抑制生长的副作用。3岁以下一般不用。长期应用此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哌醋甲酯明显,但它的作用较易估计,认为是其优点,而且它还有些抗癫痫作用,认为是其优点,而且它还有些抗癫痫作用,对同时有惊厥的患者更为适合。
⑶另一种精神振奋剂苯异妥英(Cylert):对多动症认为有明显效果,其药物作用时间长,早晨上学之前服1次即可。副作用少,较右旋苯丙胺和哌醋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