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血补体测定:除个别病例外,肾炎病程早期血总补体及C3均明显下降,6~8周后恢复正常。此规律性变化为本症的典型表现。血补体下降程度与急性肾炎病情轻征无明显相关,但低补体血症持续8周以上,应考虑有其他类型肾炎之可能,如膜增生性肾炎、冷球蛋白血症或狼疮肾炎等。 6.其他检查:部分病例急性期可测得循环免疫复合物及冷球蛋白。通常典型病例不需肾活检,但如与急进性肾炎鉴别困难;或病后3个月仍有高血压、持续低补体血症或肾功能损害者。
三、诊断依据
1.多见于3~8岁小儿,2岁以内者少见。急性发病。
2.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先驱感染后1~4周发病。病程在1年以内。
3.临床表现:①轻症:仅有镜下血尿、少量蛋白尿及轻度眼睑水肿,甚或无明显临床症状;②典型:发病急,有少尿、水肿、血尿及高血压等症状;③重症:可短期内出现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血压可高达23.9~26.6/13.3~10.6kPa即180~200/100~80mmHg、头痛、呕吐、眼花、一过性失明甚至惊厥、昏迷等,眼底可见血管痉挛、视乳头水肿)。
4.尿常规呈血尿及蛋白尿,亦可见颗粒管型。
5.咽拭子或皮肤化脓感染灶培养出甲簇β溶血性链球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或抗链球菌激酶(ASK)或抗透明质酸酶升高。血清总补体及C 3下降,多在4~6周内完全恢复正常。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可阳性。内源性肌酐廓清率多减低。血尿素氮及非蛋白氮升高。
6.有些病例胸透心脏普遍增大,心电图有T波改变。肾图可见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因症状轻重不一,且多种病因的肾脏疾患均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故有时应与下列患鉴别:
1.其他病原体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已知多种病原体感染也可引起肾炎,并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可引起增殖性肾炎的病原体有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柯萨基病毒、肋腺炎病毒、ECHO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等)、肺炎支原体及原虫等。参考病史、原发感染灶及其各种特点一般均可区别。
2.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患
⑴膜增殖性肾炎:起病似急性肾炎,但常有显著蛋白尿、血补体C 3持续低下,病程呈慢性过程可资鉴别,必要时行肾活检。
⑵急进发肾炎:起病与急性肾炎相同,常在3个月内病情持续进展恶化,血尿、高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少尿或无尿持续不缓解,病死率高。
⑶IgA肾病:多于上呼吸道感染后1~2日内即以血尿起病,通常不伴水肿和高血压。一般无补体下降,有时有既往多次血尿发作史。鉴别困难时需行肾活检。
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炎型:肾炎急性期偶有蛋白尿严重达肾病水平者,与肾炎性肾病综合征易于混淆。经分析病史,补体检测,甚至经一阶段随访观察,可以区别,困难时须赖肾活检。
3.全身性系统性疾病或某些遗传性疾患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Goodpasture综合征、Alport综合征等。据各病之其他表现可以鉴别。
4.急性泌尿系感染或肾盂肾炎:在小儿也可表现有血尿,但多有发热、尿路刺激症状,尿中以白细胞为主,尿细菌培养阳性可以区别。
5.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易误为“急性肾炎”,因二者预后不同,需予鉴别。此类患儿常有既往肾脏病史,发作常于感染扣1~2日诱发,缺乏间歇期,且常有较重贫血、持续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有时伴心脏、眼底变化、尿比重固化,B超检查有时见两肾体积肾小。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科学家直接针对肾小球免疫病理过程的特异性治疗。主要为通过对症治疗正其病理生理过程(如水钠潴瘤、血容量过大),防治急性期并发症、保护肾功能,以利其自然恢复。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通常需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水肿减退即可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对遗留的轻度蛋白尿及血尿应加强随访观察而无需延长卧床期,如有尿改变增重则需再次卧床。3个月内宜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可于停止卧床后逐渐增加活动量,2个月后如无临床症状,尿常基本正常,即可开始半日上学,逐步到参加全日学习。
2.饮食和入量:为防止水钠进一步潴留,导致循环过度负荷之严重并发平,须减轻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