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特殊面容,眼距宽,鼻梁低平,上颌骨突出,眼内眦赘皮小。骨骼畸形可有鸡胸和鸟嘴形脊椎启弯,椎体扁平。上肢短,骨骼发育增速,皮肤粗糙,而松弛,肝脾肿大逐渐加重。神经系损伤不明显。主动脉可有缩窄。 诊断根据临床和尿中排出酸性黏多糖增多。确诊需测定组织细胞和血清,尿液中缺乏β-D-葡糖醛酸酶活性。羊水细胞培养后测酶活性可以产前诊断。
7.黏多糖病Ⅷ型:黏多糖病Ⅷ型1978年开始报道,病因是由于N-乙酰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体内蓄积大量的硫酸角质素(KS)和硫酸类肝素(HS),二者在尿中以3:1的量排出。
临床表现有黏多糖病Ⅲ型和Ⅳ型的共同特征,有侏儒,智能落后,脏器受累和骨骼畸形,无角膜混浊。
诊断依据尿中排出酸性黏多糖为KS和HS且呈3:1的量排出,确诊需测细胞或血清酶活性。
以上各类黏多糖病目前尚无治疗方法,除对症治疗外,基本的治疗期望今后能采用基因治疗。
8.黏多糖病边缘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以及酶的代谢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一些异于上述六型的黏多糖病边缘性疾病,其症状与黏多糖病类似,但尿中排出黏多糖不增加,简述如下:
⑴类风湿型黏多糖病:Winchester等于1969年发现两例同胞病儿,他们的临床表现与黏多糖病I(H)型相似,而骨骼变化似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照片表现为进行性溶骨性破坏,尿中排出的黏多糖量正常。通过皮肤纤维母细胞组织培养证实为黏脂质代谢障碍。
⑵甘露糖累积病:Kjellman等于1969年发现1例临床表现很似黏多糖病I(H)型而X线骨骼病变很轻微,生化检查发现病儿肝内缺乏α-甘露糖酶,造成甘露糖代谢障碍以致大量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男性较多。均有骨骼变化和智力发育延迟。
⑶岩藻糖或去氧半乳糖累积病(fucosidosis):Durand等于1966年报告两例同胞兄妹(年龄为3岁和4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发育障碍,脊柱变形,肌力减低,进行性痉挛和去大脑皮质性强直,消瘦,皮肤变厚,大量出汗,心脏增大以及经常发生呼吸道及中耳感染。其生化的基本变化是缺少α-L-去氧半乳糖酶,造成皮肤、淋巴细胞以及其他组织积累糖脂,是一种神经内脏的累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⑷黏脂质累积病Ⅰ型:症状和骨病变很象Hurler综合征,但较轻,且进展缓慢,以后出现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症状,年长儿可有惊厥。无角膜混浊。周围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有空泡形成或颗粒。肝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⑸黏脂质累积病Ⅱ型:又称包涵体细胞病,Leroy氏于1969年报告两例,他们的临床表现和X线所见与黏多糖病Ⅰ(H)型相似外,还好发髋关节脱位,而尿中黏多糖的排出量是正常的。皮肤组织培养发现纤维母细胞胞浆内有黑色的包涵体,因此称为包涵体细胞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⑹黏脂质累积病Ⅲ型:临床表现和骨骼变化与黏多糖病Ⅰ(H)型或Ⅱ型相似,有些病人可见髋关节脱位,头颅表现正常。内脏和间质组织中有糖脂和黏多糖累积,尿中黏多糖的排出量正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