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15mg/(kg•d)分2次静脉应用。>7天,30mg/(kg•d)分2~3次静脉给药。治疗疗程为7~10天。 ⑸际内感染所致败血症:住院后有入侵式治疗(脐静脉插管、气管插管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病房拥挤等都易发生院内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应选用万古霉素,剂量同上所述,疗程为7~10天。
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剂量同上。但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很普遍,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常被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剂量:<1500g:10mg/(kg•d)每日1次;>1500g<2500g,10mg/(kg•d)分为12小时,l次;>2500g:20mg/(kg•d)分为12小时,l次,静脉给药。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共同的副作用是有耳毒作用和肾脏毒性作用。因此需监测血清药物浓度。
2.一般治疗: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⑴免疫球蛋白治疗: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成熟新生儿为高,足月儿虽无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不能控制这类感染。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因此可用于败血症的辅助治疗。国内外资料推荐剂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⑵白细胞的输入:重症败血症患儿,若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时,输入从正常成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多形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⑶交换输血:重症败血症患儿可通过换血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血凝物质,纠正异常血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血主张用新鲜全血,换血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等。换血疗法适应于经抗感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新生儿败血症。
6.治愈标准
⑴一般情况好,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体重增加。
⑵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灶痊愈。
⑶血象正常,血培养阴性。
7.好转标准
⑴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或不稳定,体重不增。
⑵临床症状好转,体征减轻。
⑶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仍偏高,血培养阴性。
六、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要重视孕期保健实行住院分娩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黏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