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辅助洋地黄中毒的诊断。地高辛口服6小时或静注4小时后,在心肌组织中的含量和血清浓度的比例比较恒定(如地高辛为33:1),应在此时采血测定。临床应用一般治疗量地高辛有效的血清浓度儿童为1.3ng/ml,婴儿2.8ng/ml。一般认为如地高辛血清浓度儿童>2ng/ml,婴儿>3ng/ml,新生儿>4ng/ml为洋地黄中毒。虽然血清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有一定重叠,但一般认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浓度为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最后仍需结合病情及临床情况来确定是否有洋地黄中毒。测定地高辛血清浓度除可协助洋地黄中毒之诊断外,尚可提供以下情况:①地高辛用量是否充足;②意外服用地高辛的早期诊断;③肾功能衰竭患者地高辛用量的监察。有人发现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未接受地高辛药物之婴儿血清,其地高辛浓度竟达0.35~1.5ng/ml此现象如何解释尚未得出结论。 一旦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及利尿剂,较轻者可口服氯化钾1~1.5mmol/(kg•d)〔75~100mg/(kg•d)〕。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在心电图观察下由静脉点滴氯化钾溶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内含氯化钾20~40mmol)每小时滴入0.5mmol/kg,总量不超过2mmol/kg。一旦心律紊乱消失或出现高钾心电图改变,应立即停止注入钾剂。患高钾血症及肾功能衰竭者忌用静滴钾剂。由于洋地黄中毒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或接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禁用氯化力争上游静滴,以免钾离子更促进传导障碍而造成危险。苯妥英钠静脉注射对洋地黄中毒而造成危险。苯妥黄钠静脉注射对洋地黄中毒引起严重室性主律异常,效果较好,一般剂量为2~3mg/(kg•次),溶于5%葡萄糖液10ml于5~10分钟内缓慢静注,年长儿首次量一般用100mg,无效时10~15分钟后可重复,最多不超过3次。利多卡因对纠正室性心律效果也较好,每次静注1mg/kg,必要时10~15分钟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5mg/kg,有效可静脉滴维持20~3μg/(kg•min)。对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0.01~0.03mg/(kg•次),静脉注射,必要时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近来应用地高辛特异抗体治疗大剂量高辛中毒引起的严重高血钾、中枢神经抑制及Ⅲ度传导阻滞,获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地高辛体存量折算抗体用量,大约1mg地高辛需用100mg地坑辛抗体。
⑷使用洋地黄的注射事项:①了解患儿在2~3周内洋地黄使用情况,所有剂型、用量及用法等。②掌握洋地黄地用法及用量,至少应熟悉一种口服及一种静脉制剂的用法及用量,因洋地黄中毒常由用量不当所引起。③洋地黄化量及维持量必需对具体病例作具体分析,计算量仅供参考。④了解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各种原因,如电解质紊乱等。⑤用洋地黄前做好心电图检查便于对照。用洋地黄后心电图可出现洋地黄型的ST-T改变(主要为ST段斜行下降及T波降低或双向;QRS波主波方向向下的导联,则ST段斜行上升及T波起立或双向)。及Q-T间期缩短,这种洋地黄中毒及过量,只有出现心律失常才能诊断为洋地黄中毒。用药前后一系列心电图检查可做为诊断洋地黄中毒的参考。⑥钙对洋在黄有协同作用,故用洋地黄类药量应避免给钙剂,但在低钙血症时,仍可酌情给钙盐注射液。⑦测定血清中洋地黄浓度。
3.儿茶酚胺类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常用于紧急情况,尤其心力衰竭伴有低血压时,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时。常用的有:
⑴多巴胺(dopamine):直接作用于心肌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脑及冠状血管扩张。用药后心脏指数增加,周围血管阻抗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增加而有利尿作用。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相关,小剂量2~5μ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尿量增加;中等量5~10μg/(kg•min),兴奋β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扩张肾血管,尿量增加;大剂量>μg/(kg•min),兴奋α受本,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用量开始宜小,约1~2μg/(kg•min),其后逐渐加大,可达2~10μg/(kg•min)。
⑵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为新合成的多巴胺侧链诱导体,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静滴开始时为2~5μg/(kg•min),逐渐增加至10~15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