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下降;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均有增加;心肌氧耗减少,改善氧的供需比率。病人气急、乏力等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活动耐力增加,尿量增多,并减少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这可能与纠正低钾及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无期效应:仍维持近期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善,心功能更加好转,心胸比例缩小。 口服用量新生儿每次0.1mg/kg开始,每日2~3次,然后逐渐增加至1mg/(kg•d)。婴儿及学龄前儿童0.5~5mg/(kg•d),分3次服。青少年每次6.25~50mg,每日2~3次。开始量宜小,并应监测血压,以后渐加量,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副作用较少见。副作用有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味觉异常、口腔溃疡、皮疹、发热、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原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易发生严重心动过缓。
⑵依那普利(enalapril):又称乙丙脯氨酸。与卡托普利比较有以下不同点:①起效时间慢,口服后4小时达峰值,半衰期长约33小时,每日服药1~2次即可。②用药后血压下降较明显,应监测血压,而其他副作用较少。
口服开始剂量每日0.1mg/kg,分2次,逐渐增至0.5mg/(kg•d)。曾报道依那普利治疗严重心衰婴儿8例,年龄4天~12周,其中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心肌炎各1例。经治疗2周后,除心骨炎1例外,余7例心衰均明显好转,低钠血症恢复,血尿素下降。首剂用药后血压下降均<1.3kPa(10mmHg)。平均剂量为0.26mg/(kg•d)〔0.12~0.43mg/(kg•d)〕。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可与地高辛,利尿剂联合应用。临床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变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均有效。与一般血管扩张剂比较有以下优点:①疗效持久。②不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③不增强交感神经活性。④不引起水钠潴留。⑤改善心肌代谢,并可使肥厚的心肌回缩。因此,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8.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的治疗:①采用迅速作用的强心甙如地高辛、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静脉注射,以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搏量,同时用强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促进钠及水的排泄,消除肺水肿。②给氧,如病儿有泡沫状痰液,可使氧通过含有乙醇的雾化器,口罩给氧者乙醇浓度为30%~40%,鼻管给氧者乙醇浓度为使泡沫破裂,增加气体与肺泡壁的接触面,改善气体交换。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或面套加压呼吸,使肺泡内压力升高,超过肺毛细血管压以减轻肺水肿。③用吗啡或其它镇静剂解除烦躁不安,休克、昏迷及呼吸衰竭者忌用。④减少肺循环血量,病儿取坐位或半位坐,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还可采用止血带束缚四肢,止血带压力以低于动脉舒张压之间,每15分钟轮流将一肢体的止血带放松。⑤静脉滴入血管扩张剂或血管扩张剂与正性血管收缩的药物联合应用。
9.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心室舒缓性及顺应性下降,舒张期心室充盈障碍,可导致心衰。如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均不宜用传统治疗心衰的正性肌力药物。肥厚性心肌病可用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前者如心得安2~4mg/(kg•d),分3次。后者如异搏停3~6mg/(kg•d),分3次,或稍苯吡啶、硫氮酮等。均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限制型心肌病主要用利尿剂等对症治疗。
10.其他药物治疗
⑴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强心、抗醛固酮、对抗抗剂尿素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肾脏抑制钠离子回吸收,对急性左心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有肯定疗效。采用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5~10mg/(kg•d),溶于5%葡萄糖液缓慢静滴,短期应用,心衰控制即应停药。
⑵极化液及能量全剂:极化液(10%葡萄糖10ml中,加10%氯化力争上游3ml和普通胰岛素4U)及能量保剂(辅酶A 50mg、三磷酸腺苷20mg和细胞色素X 30mg)可改善心肌代谢,作为辅助治疗。近年应用辅酶Q10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
11.病因治疗:控制心力衰竭的同时,必须进行病因治疗。例如急性风湿热需用抗风湿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脏开门见山可施行手术。高原性心脏病病程迁延者,经过治疗使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转往平原地区。侵略或缺乏维生素B1时,应输血或供应大量的维生素B1。
六、预防
细菌病毒感染、劳累和精神激动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应积极防止。对有些病例应长期应用洋地黄维持量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
<< 上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