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侵犯颞颌关节或个别指趾关节。若发病6个月内受累关节不超过四个,则一般不发展为多关节炎型。关节炎可反复发作,但很少遗留严重功能障碍。此型病儿除关节症状外主要是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约半数患者受累,早期常无症状,用裂隙灯始能检出,多发生在关节炎症状出现之后,甚至见于关节炎已静止时。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可致失明,故对少关节炎型患者应每3~4月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在关节炎发作期,患者可无关节痛,有低热、乏力、轻度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和轻度贫血等。②Ⅱ型:男孩发病多,好发年龄一般在8岁以后,常有家族史,家中可有少关节型类风湿病、强直性脊椎炎或Reiter氏综合征(包括关节炎、尿道炎及结膜炎)或银屑病的患者。常以下肢大关节受累为主,早期即发生髋关节炎及骶髂关节炎。多有足跟痛及跟腱炎。偶尔出现一过性踝、腕、肘关节炎。经过多年以后,患者常出现腰背部强直性脊椎炎。约75%患者为组织相容性抗原B27(HLA-B27)。部分患者发生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但一般不造成视力障碍。 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此病缺乏特异性化验检查。在活动期常有贫血、白细胞增多(20×109/L~40×109/L较多见)及血沉明显增快。白细胞最高可达60×109/L,并有核左移。血小板增高,在严重全身型可高达100万。血浆白蛋白减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大都阳性。在多关节炎型中类风湿因子阴性者有25%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75%阳性,在少关节炎型Ⅰ型中,60%抗核抗体阳性。有时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是对IgG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为19S的IgM分子,能凝集致敏的羊红细胞,凝集效价在1:32以上为阳性。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低,仅在多关节炎型,发病年龄较大(约8岁以上)的女孩中,以及关节症状严重者多见阳性。血清中IgG、IgM及IgA增高,补体正常或增高。关节滑膜渗出液检查:外观混浊,白细胞增高,可达(5~8)×109/L,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正常或减低,IgG、IgM增高,补体减低,细菌培养阴性。
2.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骨骺部骨质稀疏。晚期严重关节炎患者可见骨表面破坏,关节腔变窄,骨囊性变,骨膜反应及关节半脱位等。
诊断依据
1.有上感或咽炎病史,多发于青少年。
2.较长期发热,多呈弛张热型,持续数周或数月,常自然缓解,但易复发。发热时可伴有一过性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
3.单个或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局部发热,活动受限,持续6周以上。颈僵硬或关节僵硬、畸形,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肘、膝、踝、颈椎等关节多见。
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可有心包炎或心肌炎。少数病人可见虹膜睫状体炎。
5.血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多。血沉明显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蛋白正常或增高,多有α2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大都减少。IgG、IgA及IgM增多,抗核抗体阴性或阳性,抗DNA抗体偶有阳性,类风湿因子可阳性。
6.X线检查:早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有关节囊积液时,关节腔增宽。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质稀疏,甚或软骨或骨质破坏,关节畸形或半脱位等。
容易误诊的疾病
1.强直性脊椎炎:这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少见的脊椎疾病。与类风湿病的区别点如下:①本病主要累及骶髋、腰背关节,类风湿病的关节变化则涉及全身;②往往出现眼症状;③男童发病较多,家族中往往有同样关节及眼症状患者。
2.莱姆病(Lyme disease):因较多病例在美国东北部莱姆镇发生,故命名为莱姆病。我国黑龙江省海林梁林区曾有成人病例的流行病学观察。由于蜱传播的螺旋体病,出现多系统疾病,包括暂时性急性关节炎,其症状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肝炎,须作鉴别。有蜱咬史。多在背、腋、大腿或臀部出现典型的红色小斑丘疹,渐扩大成环状,中央苍白,其中央可发生水泡或坏死。同时有全身不适、疲乏、常见寒战、发热和间歇性头痛,并出现肌痛、背痛、颈强直、恶心、呕吐及非渗出性咽炎。偶见腹痛及面神经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皮疹可迁延数日至数周,然后发生关节炎及脑病。关节炎属少发型,大多涉及膝部,常易复发。血清中类风湿因子一般为阴性,抗核抗体常为阴性。约半数病人血沉增快及血清IgM增高。诊断主要依靠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