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 胎儿宫内窘迫

儿死亡原因的首位。长时间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综合征,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影响到孩子身体及以后的生活。

  医技检查

  1.胎心变化,胎心音每分钟在160次以上或120次以下均属不正常。

  2.羊水胎粪污染,羊水呈草绿色。

  3.胎动异常活跃。

  4.胎儿头皮血pH测定。

  诊断依据

  1.产前或临产过程中,在宫缩间歇时,持续听取胎心音15~20/分,胎心率≥160/分或≤l20/分,或出现心律不齐,心音减弱。

  2.胎心率监测:出现迟发性减速、变异性减速持续时间过长、基线心搏间变化振幅降低(<15~25/分)、基线缺乏变异或变异持续<5/分。

  3.胎动计数:<3次/小时或<10次/l2小时。缺氧早期可有躁动。

  4.羊水胎粪污染。破膜后,流出的羊水中含胎粪,呈黄绿色。未破膜时,可用羊膜镜检查羊水性状。

  5.慢性胎儿窘迫与胎盘功能不足有关,可行胎儿-胎盘功能检查。

  容易误诊的疾病

  1.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多见一般情况差,呼吸困难与青紫呈进行性加重,病情重预后差,肺成熟度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均有特殊改变。

  2.吸入性肺炎:多有窒息史及吸入史常为复苏后出现呼吸急促,临床症状重,X线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少有叶间质或胸腔积液,病变消失时间较长。

  3.羊水吸入综合征:此病有窒息或呼吸窘迫史呼吸急促在复苏后发生,而新生儿湿肺则出生时正常,呼吸窘迫发生较晚X线检查亦有助于鉴别。

  4.脑性过度换气(Cerebral hyperventilation):此为脑水肿所致常见于足月儿伴窒息,气促,但肺部无体征预后与病因有关。

  治疗原则

  1.慢性胎儿的窘迫:应针对病因,视孕周、胎儿成熟度和窘迫的严重程度决定处理。

  ⑴能定期作产前检查者估计胎儿情况尚可,应吃孕妇多取侧卧位休息,争取胎盘供血改善延长孕周数。

  ⑵情况难以改善接近足月妊娠,估计在娩出后胎儿生存机会极大者,可考虑行剖宫产

  ⑶距离足月妊娠越远胎儿娩出后生存可能性越小,则可将情况向家属说明,尽量保守治疗以期延长孕周数实际胎儿胎盘功能不佳者,胎儿发育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预后较差。

  2.急性胎儿窘迫

  ⑴宫口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cm者,应尽快助产经阴道娩出胎儿。

  ⑵宫颈尚未完全扩张胎儿窘迫情况不严重,可予吸氧(面罩供氧),通过提高母体血氧含量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同时嘱产妇左侧卧位,观察10分钟,若胎心率变为正常可继续观察。若因使用催产素宫缩过强造成胎心率异常减缓者,应立即停止滴注继续观察是否能转为正常。病情紧迫或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立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3.治愈标准

  ⑴胎心、胎动恢复正常。

  ⑵分娩结束。

  预防

  1.胎动监测:胎动是表明胎儿存活的良好标志,也是对宫内缺氧最为敏感的指标。胎动计数是妊娠期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的一种简便方法,可长期使用。一般准妈妈20周左右能感到胎动。28周后应学会自数胎动:如胎儿连续运动完后算1次胎动,间隔再动又算1次,以此类推。孕妇每天早、中、晚各取左侧静卧1小时,由孕妇凭主观感觉分别记录这3小时的胎动次数,将早、中、晚3次胎动数相加乘4,则作为12小时胎动数。胎动计数12小时≥30次为正常,若12小时<10次为异常。逐日记录胎动计数。若发现胎动与往日比较过频或过少,都可能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胎心监测:丈夫可在医生指导下学会用听诊器直接听取胎心率。正常胎心率应是120~160次/分。胎动时胎心率应增快>10次/分,或胎心率不规则。若胎心率减慢少于或多于这个数,则提示胎儿缺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的各种母源性因素,并得到及时的诊治。医生还可通过胎儿心电图检查、胎心率电子监护、B超生物物理评分、多普勒超声脐血流检查等,及时发现胎心率异常变化,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望诊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粉刺风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肿胀脾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经行风疹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妇科辅导 经行粉
    中风病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及临床表现
    阿托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造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 膜受体激素信号传导
    口腔执业医师辅导 牙齿发育异常临表
    口腔执业医师辅导 牙齿发育异常病因
    口腔医师考试辅导 肥大性龈炎的临床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