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常见表现。有的患者以为宫颈糜烂真的是组织溃烂而特别担心,其实并非如此。由于慢性炎症长期不愈,宫颈表面的原有鳞状上皮脱落,被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增生所覆盖,外观呈红色颗粒状,有人就用“糜烂”来形容。另一种情况在幼女和未婚妇女,由于体内较高雌激素的刺激,使宫颈管柱状上皮外移,外观可见宫颈呈红色,细颗粒状,形似糜烂,其实并没有明显炎症,不属于病理性的宫颈糜烂。因非真正糜烂,又称“假性糜烂”。
子宫颈糜烂绝大多数为炎症所引起,尚可能由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糜烂:在胚胎发育后期,阴道与子宫颈的阴道部分均为移形上皮所覆盖,至第六个月时,这种上皮向颈管内伸展,及至足月时,宫颈管黏膜的柱状上皮向外生长,超越子宫颈外口,约有1/3新生女婴保持这种状态,其外观与成人的炎性宫颈糜烂相似,故有“先天性宫颈糜烂”之称,但一般仅持续存在数天,至来自母体的雌激素水平降落后,即自然消退。
2.由于宫颈内膜柱状上皮增生,超越宫颈外口所致之宫颈糜烂,外观同炎性宫颈糜烂,只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期年龄,而不发生于青春期或绝经期后,并好发于妊娠期,而往往有产后自行消退的倾向。患者虽感白带增多,但为清洁黏液,病理检查在柱状上皮下没有炎症细胞浸润或仅见少数淋巴细胞,并以前述的乳头状与腺样糜烂的组织象为特征。所有这些现象均足以说明这类糜烂的形成,可能是性激素的平衡失调,而与炎症无关,只是在糜烂的基础上有可能继发炎症,但这仅是后果而不是发生糜烂的原因。糜烂可能是雌激素作用的缘故,但有些动物实验发现,注射睾丸酮后获得类似人的腺性糜烂变化。因此认为雄激素能使子宫颈上皮改变成黏液性并趋向于形成腺体,孕激素的作用在这方面类似雄激素,而雌激素的作用是使上皮增生成为高度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根据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3种类型的病理表现。
1.单纯型: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外表光滑。
2.颗粒型:由于宫颈腺上皮过度增生和间质的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而呈颗粒状。
3.乳突型:腺上皮及间质增生显著,表面凹凸不平更明显,形成乳突状突起。
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成轻、中、重度。凡糜烂面积小于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Ⅰ度),占1/3~1/2者为中度(Ⅱ度),超过1/2总面积者为重度(Ⅲ度)。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子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在炎症病变稍减弱的情况下,邻近的鳞状上皮向覆盖糜烂面的柱状上皮下生长,逐渐将腺上皮推移,最后完全由鳞状上皮覆盖而痊愈。这种由鳞状上皮直接替代的情况虽然存在,但间接的替代则更为多见,即在柱状上皮下常存在一行较小的圆形细胞,称基底细胞或储备细胞,在糜烂的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增生,最后发化成鳞状上皮。糜烂的愈合常呈片块状分布:并因这种新生的鳞状上皮生长于炎性组织的基础上,故表层细胞极易脱落而变薄,稍受刺激即又恢复糜烂。因此,愈合和炎症的扩展交替发生,治疗不彻底,极难痊愈。
上述愈合过程,不仅发生在糜烂表面,隐凹的腺体及增生的腺样间隙所被覆的柱状上皮同样可被复层上皮所替代。这种腺上皮的复层化与表皮化,通常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程度有很大差异,有时腺上皮全部被替代,有时仅腺体的一边或腺体开口处被替代,有的整个腺样结构形成实质性细胞团块位于子宫颈间质之中。由于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病率极高,因而在子宫颈活检中,鳞状上皮化生的发现率可高达70~80%左右。鳞状上皮化生是糜烂愈合过程的一种变化,没有形成癌的倾向,并非癌前病变,不应与间变或不典型增生混淆。
临床表现
1.轻度糜烂时,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也可能仅有白带略增多,常容易被忽略。许多患者的宫颈糜烂是在普查时或因其他妇科病就诊时被发现的。
2.中度、重度糜烂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白带增多,色黄质黏稠,或白带中夹有血丝,平时总要换内裤或护垫。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炎症的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等也有差别。可以表现为乳白色黏液,也可为淡黄色脓性液。伴有宫颈息肉时易有血性白带,少数患者可以发生性交后出血。炎性白带长期刺激外阴,还可引起外阴瘙痒症。
3.由于宫颈淋巴道与宫旁结缔组织直接相通,炎症可循淋巴循环扩散到盆腔,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可伴有下腹坠胀及腰背酸痛。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可有继发性尿路感染,严重时可致月经不调或不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