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系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子宫体恶性肿瘤的90%以上。本病80%以上发生在50岁以上的妇女,与长期大量使用雌激素有关。多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延迟、合并有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未孕或有家族倾向的妇女。近年报道,宫体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症与宫颈癌之比为1:1或3:2。
该疾病的病因:①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持续刺激又无孕激素拮抗,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也可癌变。②体制因素:内膜癌易发生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的妇女。③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据临床资料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
临床表现
1.表现
⑴阴道出血:这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出血量时多时少,未绝经妇女可能月经量多,持续时间延长;绝经后妇女出现绝经后出血。
⑵阴道排液:子宫内膜癌组织坏死脱落可引起渗液,经由阴道排出可呈米汤样混有血液或为脓性伴有臭味。
⑶疼痛:多发生在晚期病人,由于肿瘤压迫神经而造成疼痛。可发生在腰骶部,下腹部并可向腿部放射。
⑷经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表现为子宫增大、变软;绝经后妇女的子宫不萎缩或有增大盆腔可触到转移的肿块。
根据以上症状再进行辅助检查,是否为子宫内膜癌多可确诊。因此妇女应随时注意自己月经的变化,注意阴道分泌物的性状;一旦出现症状及早到医院检查。
2.并发症:常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及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等。
医技检查
1.分段诊断性刮宫:分段诊断性刮宫是主要的确诊方法。先用小刮匙环刮颈管,再进入宫腔依次刮取宫体、宫底部内膜。术时务须小心,慎防子宫穿孔、尤其当刮出多量豆渣样组织,高度怀疑为子宫内膜癌时,应立即停止手术。刮出物分别作好标记,送病理检查。
2.宫腔镜检查:诊刮阴性,而病史有癌症可疑时可行宫腔镜检查,直视子宫内膜。如有癌灶,则可直接观察其部位、大小、生长形态,并可取材送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1.不规则阴道出血,白带带血或脓样,有恶臭。绝经期推迟或绝经后又有阴道出血,并常有不孕、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2.早期触诊子宫可正常,晚期则子宫增大变硬。有时可在宫颈口见到突出的息肉样肿物。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时,可肿大变硬。
3.阴道涂片及宫腔吸片可找见瘤细胞。阴道涂片显示雌激素水平高。
4.宫颈管及宫腔分段诊断性刮宫,刮出物分别作病理检查,可确诊。
5.子宫镜、8型超声、CT及MRl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6.临床分期(FIG0-1988)
Ⅰa:病理分级l、2、3子宫肌层无侵犯。
Ib:病理分级1、2、3子宫肌层侵犯<1/2。
1c:病理分级l、2、3子宫肌层侵犯>1/2。
Ⅱa:病理分级1、2、3侵犯宫颈管腺体。
Ⅱb:病理分级1、2、3侵犯宫颈间质。
Ⅲa:病理分级1、2、3侵犯浆膜、附件,腹膜细胞学检查阳性。
Ⅲb:病理分级1、2、3阴道转移。
Ⅲc:病理分级1、2、3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病理分级1、2、3侵犯膀胱或肠道黏膜。
Ⅳb:病理分级1、2、3腹腔内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注:病理分级 l级:分化良好;
2级:中度分化;
3级:未分化。
容易误诊的疾病
1.绝经后出血:首先应警惕是否为恶性肿瘤,尽管随年代的进展,绝经后出血中恶性肿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如Knitis等报道,40年代绝经后阴道流血中恶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国内苏应宽等报道,60年代恶性疾病占76.2%,内膜癌占恶性病12.9%。80年代末,黄荷凤等报道,恶性病症占22.7%,而内膜癌占恶性病例的45.5%,宫颈癌占43.6%。郑英等报道,恶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