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下方的体部骨块组成,载距突骨块旋转内翻,对载距突而言,外侧关节骨块“抬高”,部分中间壁粉碎; Ⅲ型:外侧关节骨块压缩,远离距骨,可伴有载距突骨折。此种分类法对选择外侧手术入路很有参考价值。
4.Sanders根据骨折片段的数目和冠状位、轴位CT片来分类:跟骨后关节面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为3个等大的区,即内侧、中央和外侧柱。第3条骨折线C与后面的内侧边界一致,并同载距突分开。由此产生4个潜在的骨折片段。骨折线由外向内用A、B、C标明。
Ⅰ型:所有不移位的关节内骨折独立于骨折线的数目。
Ⅱ型:后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定位分为A、B、C 3个亚型。
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挤伤的后面3片段骨折,按照两个骨折线的位置分为亚型AB、AC、或BC。
Ⅳ型:后面四片段骨折。其实为严重粉碎性,常不止4个骨块。此种分类较细,易于进行治疗方式和结果的比较。
上述分类方法虽各有其优点,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平片的分型不能准确反映关节内骨折移位情况,而Sanders的分型又不能完全反映跟骨结节、跟骨体及跟骰关节的损伤情况,因此在诊断中应将平片和CT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
上述骨折可在腰麻下整复,用双手掌鱼际部扣挤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同时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牵拉跟骨结节,以恢复结节关节角。复位后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
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压缩粉碎性骨折,治疗意见分歧,归纳可有四种方法。
1.保守疗法:又称不作整复的运动治疗。用弹力绷带包扎伤足,抬高患肢。鼓励早期开始患肢功能运动及架拐负重。不少人认为这种方法较固定疗法功能恢复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内可恢复正常活动,约有3/4的病人可恢复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压缩骨折,尤为适用。
2.骨牵引治疗:跟骨结节持续牵引下,按早期活动原则进行治疗,可减少病废。
3.开放复位:适用于青年人,距骨下面外侧塌陷骨折。可先矫正距骨结节角,及跟骨体的宽度,再手术矫正关节面。做跟骨外侧切口,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后,用骨松质充填空腔保持复位。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有人认为术时行内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疗效更满意。
4.早期关节固定术:累及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必将引起不可恢复的损害,如于伤后2~3周内手术,行三关节或跟距关节固定术,疗效较晚期手术好。
上述方法为一般原则,但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极不规则,无法进行正确分类。治疗方法不易统一,康复期长,对晚期效果难以做出正确评价,而且无法对每种类型骨折确定一种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5.近愈标准:对位及固定良好。
6.治愈标准: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预防
该疾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和生活安全,避免创伤,保证人身安全是本病预防的重点。另外还需注意,由于本病分类较多,而各种分类又各有优缺点,故医生在诊断时应根据平片和CT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求给出正确的诊断,让病人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