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更高。间皮瘤是极少见的肿瘤,但在石棉工人中,发生率很高,主要发生在胸膜和腹膜。一般在接触石棉尘35~40年后发病,发病与剂量关系不如肺癌明确。以青石棉和铁石棉引起间皮瘤较多,可能与其坚硬挺直而易穿透到肺的深部有关。 5.诊断:主要依靠石棉尘接触史与胸部X线表现。
6.并发症
⑴肺癌石棉肺主要合并症为肺癌,石棉肺发生肺癌的几率增高2~10倍,吸烟者更甚,大约50%石棉肺患者死于肺癌。由于肺纤维化致使肺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而且由于肺功能受损也难以承受手术治疗。
⑵胸、腹膜间皮细胞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间皮瘤往往在接触石棉多年后才发病。且多隐蔽往往需要活检才能确诊,治疗与肺癌一样常需采用保守疗法。
⑶肺结核石棉肺合并肺结核者不如矽肺常见,且多数病情较轻,疗效较好。目前国内石棉肺合并肺结核者约占10%。
⑷支气管、肺感染。
⑸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自发性气胸。
⑹胃肠道肿瘤及喉癌。
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查到石棉小体,为石棉接触史的证据。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胸腔积液为无菌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液。
2.辅助检查
⑴肺功能改变石棉肺肺功能改变为典型的肺容量减少和弥散功能受损,气体交换异常。石棉肺早期,肺泡周围纤维化,在X线未出现改变前,肺弥散量即减少,随着肺间质纤维化发展,肺脏收缩,肺顺应性减低,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VC,VC、TLC均减低,RV正常或稍增加,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晚期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部分病例合并阻塞性肺气肿,FEV1下降,RV/TLC轻度增加。石棉肺患者在休息状态下PaO2常有所下降,当用力时则下降明显。而PaCO2则很少升高。
⑵X线表现石棉肺的X线表现有胸膜改变和肺实质改变两部分。近年来发现胸膜斑往往比肺实质改变出现得早而且明显。①网状阴影:是石棉肺的主要改变,早期在中、下肺野的内中带有细网,网眼直径<3mm,后期形成粗网,晚期全肺粗大密集的网状阴影呈蜂窝状。肺野透光度降低,形成磨玻璃状,肺野内常可见分布无规律的细小点状阴影。②融合灶:多见于双肺基底部,为边界不清,范围不大的片状阴影。③胸膜改变:早期即可出现。胸膜斑:双侧胸壁中、下部位对称性三角形阴影,内缘清晰,偶见单侧形态不规则者。部分胸膜斑有钙化。胸膜增厚、粘连,肺尖胸膜、侧胸壁、胸膜角、叶间胸膜增厚。壁层胸膜增厚常见于前胸壁与膈顶部中心。心包膜与壁层胸膜粘连可形成“蓬发状心影”。渗出性胸膜积液:双侧胸腔反复发生。④肺门结构紊乱密度增高,但无淋巴结肿大。对于常规CT扫描在石棉肺诊断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常规CT扫描在早期发现接触石棉的人群的胸膜增厚及肺实质纤维化等方面比常规X线胸片有明显更高的敏感性。高分辨率CT(HRCT)的诊断价值可能更大。Aberle等对29例有职业性石棉接触史的患者比较了HRCT与常规CT在诊断石棉肺时的价值。这29例患者在标准的胸片上都有轻至重度的异常,提示为石棉肺的诊断。他们发现在显示胸膜斑与肺实质性纤维化中,HRCT比常规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一些研究也显示HRCT对一些普通胸片正常的患者可以发现其胸膜上的及肺实质内的异常。石棉肺在HRCT上的特征性表现包括:长度不等和胸膜平行的线条状阴影;肺内贯通着长度为2~5cm的线条影,并可延伸到胸膜的表面;小叶间隔线的增厚以及次级肺小叶结构的增厚;④蜂窝样肺改变。
诊断依据
1.有从事石棉作业史。发病的快慢和严重程度与石棉的种类、空气中石棉尘的浓度、工作性质和工龄有关。一般发病工龄为l0~15年。
2.自觉症状有咳嗽、气短、胸痛。开始为劳力时气短,以后逐渐加重,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持续性胸痛应注意并发症。两肺基底部或腋下有捻发音.偶有胸膜摩擦音,杵状指较常见。严重者有肺心病的症状及体征。可并发胸膜间皮瘤及肺癌。
3.胸部X线检查按照《尘肺X线诊断标准》。此外由于石棉肺的胸膜改变较突出,故在石棉肺诊断时有下列补充:
以不规则小阴影为主要表现的石棉肺,肺部改变已定为0+,如有局限性胸膜斑(指厚度大于3ra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见于两侧胸壁,可定为“Ⅰ”。肺部改变已定为Ⅰ+,如胸膜改变已涉及部分心缘和膈面,使之变得模糊,可定为“Ⅱ”。肺部改变已定为Ⅱ+,虽无&l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