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统称强直性脊柱炎。该病的临床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他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本病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故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统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该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为0.3%。其发病有种族遗传差异性。该病常见于16~30岁青年人,男性多见,40岁以后首次发病者少见,约占3.3%。有报道男性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疾患呈进行性,女性脊柱病一般较轻。
该病的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其发病与HLA-B27密切相关,病人HLA-B27阳性率可高达90%~96%;②感染因素: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率可能与感染相关,病人大便中肺炎克雷白菌检出率为79%;③免疫因素:60%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清补体增高,大部分病例有IgA型类湿因子,血清C4和IgA水平显著增高,血清中有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但抗原性质未确定。④其他因素:创伤、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变态反应等亦被疑为发病因素。总之,目前本病病因未明,尚无一种学说能完满解释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部表现,很可能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受环境因素(包括感染)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致病。
该病病理改变如下:①主要病理的特征性改变是韧带附着端病(enthesopathy),病变原发部位是韧带和关节囊的附着部,即肌腱端的炎症,导致韧带骨赘(syndesmophyte)形成、椎体方形变、椎骨终板破坏、跟腱炎和其他改变。②病变最初从骶髂关节逐渐发展到骨突关节炎及肋椎关节炎,脊柱的其他关节由上而下相继受累。强直性脊柱炎周围关节的滑膜改变为以肉芽肿为特征的滑膜火。滑膜小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厚,经数月或数年后,受累滑膜有肉芽组织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医学教 育网 原创有明显的钙化和骨化,韧带附着处均可形成韧带骨赘,不断向纵向延伸,成为两个直接直邻椎体的骨桥,椎旁韧带同椎前韧带钙化,使脊椎呈“竹节状”。③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和关节附近有较显著的骨化倾向。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为血管性和纤维性组织侵犯,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质硬化;经过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椎骨骨质疏松,肌萎缩和胸椎后凸畸形。椎骨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边缘的炎症,最终引起局部骨化。④心脏病变特征是侵犯主动脉瓣,使主动脉前膜增厚,因纤维化而缩短,但不融合,主动瓣环扩大,有时纤维化可达主动脉基底部下方。偶见心包和心肌纤维化,组织学可见心外膜血管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动脉内膜炎;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组织破坏,代之纤维组织,纤维化组织如侵犯房室束,则引起房室传导阻滞。⑤肺部病变特征是肺组织事斑片状炎症伴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进而发展至肺泡间纤维化伴玻璃样变。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围关节受侵犯较常见,进展较缓慢,脊柱畸形较轻。
1.关节病变:表现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医学教 育网 原创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强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⑴骶髂关节炎:约90%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间歇怀或两侧交替出现腰痛和两侧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无阳性体征,伸直抬腿试验阴性。但直接按压或伸展骶髂关节可引起疼痛,所以不像坐骨神经痛。有些病人无骶髂关节炎症状,仅X线检查发现有异常改变。约3%强直性脊柱炎颈椎最早受累,以后下行发展至腰骶部,7%强直性脊柱炎为几具脊柱段同时受累。
⑵腰椎病变:腰椎脊柱受累时,多数表现为下背前和腰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