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药考试 >>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 正文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一、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过快。

  4.铁的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发病机制

  (一)三个阶段

  1.铁减少期。

  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3.缺铁性贫血期。

  (二)对机体影响机制

  1.铁减少→贮存铁减少→血清铁减少→血红蛋白铁减少→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数下降不明显→血红蛋白量下降,红细胞数正常或下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现贫血临床表现。

  2.铁减少→含铁酶活性降低,铁依赖酶活性降低→细胞功能紊乱→出现非造血系统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精神不振等。

  2.消化系统:异食癖。

  3.呼吸循环系统:呼吸、心率加快,可出现全心扩大、心脏杂音甚至心力衰竭。

  4.免疫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及粒细胞杀菌能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

  5.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

  四、实验窒检查

  (一)血象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尤甚。

  2.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红细胞,偶见靶形红细胞。

  3.MCV<80fl,MCH<28pg,MCHC<32%,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象。

  4.网织红细胞减少或正常。

  5.白细胞及血小板无明显改变。

  (二)骨髓象

  1.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核浆发育不平衡,表现为浆幼核老。

  2.粒系统和巨核系统无明显改变。

  3.骨髓可染铁减少,铁粒幼红细胞<0.5%~1%,细胞外铁消失。

  (三)血生化

  1.血清铁蛋白(SF):在缺铁早期即可减少,SF<16~20μg/L(放免法),或<10μg/L(酶免法)。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缺铁时,FEP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未被利用的原卟啉在红细胞内聚积,是红细胞内缺铁的生化证据,如FEP>0.9μmol/L,表示合成蛋白减少。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测定:血清铁正常值为13.4~31.2μmol/L,(75~175μg/dl),VK<8.9μmol/L(50μg/d1)可考虑为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铁贫血。总铁结合力的正常值为47.0~68.6μmol/L,(240~350μg/dl),缺铁性贫血时可>68.6μmol/L,血清铁饱和度(XS)<15%~l6%。

  五、铁剂治疗

  1.种类:可用25%硫酸铁合剂等。

  2.剂量:应按所含铁元素计算,每日4~6mg/kg,分3次服。

  3.同时可服维生素C。

  4.避免茶和咖啡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5.疗效判定有效者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服药2~3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5~7天可达到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血红蛋白1~2周后开始上升,3~4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6.血红蛋白正常后,再继续服铁剂2~3个月,以补足贮备铁。

  7.对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影响铁剂吸收或需迅速纠正贫血者,可应用注射铁剂。


  • 上一个医药考试:

  • 下一个医药考试:
  • 相关文章
    公卫助理医师辅导之营养补充知识
    公卫助理医师辅导之营养失调表现
    公卫助理医师  黄豆的营养保健功效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口腔溃疡的营养原则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 儿童膳食与营养及其
    营养不良中西医原因
    临床儿科学辅导 儿童营养基础
    营养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营养性贫血的西医治疗方法
    营养不良中西医治疗
    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