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疣状白斑
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表层过度角化,上皮粒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下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白斑分型及诊断:
3.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明显,上皮层次紊乱,细胞不典型性增生。但基底膜完整。
上皮异常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增生即原位癌。
癌变的发生:多发生在异常增生的基础上,也可在单纯增生直接癌变
癌变率:取决于白斑的诊断标准
癌变与临床类型的关系:非均质性白斑更易癌变
癌变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有上皮异常增生者梗易癌变,并与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相关
癌变的临床表现:最后确诊依据组织学检查
二、红斑(erythroplakia)
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的、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红斑发病以男性稍多,年龄41-50岁,部位多见于舌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部
红斑临床上分为均质型、间杂型和颗粒型红斑。
红斑的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萎缩
2.上皮异常增生
3.原位癌
4.早期浸润癌
诊断:以上四项中任意一项
三、扁平苔癣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粘膜病。病因可能与局部慢性刺激、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全身疾病有关;近年来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临床上女性多见,好发于颊、舌、唇及牙龈等粘膜。
病变常呈对称性,典型的病损为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之间的粘膜发红。这些条纹可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扁平苔癣的斑块比白斑色浅,且不高起,不粗糙。
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不全角化或无角化(白色或红色)
2.上皮棘层增生,少数萎缩
3.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少数呈锯齿状
4.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形成上皮下疱
5.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带
6.上皮或固有层内可见胶样小体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是狼疮病中最轻的一个亚型,为皮肤粘膜病,很少累及内脏器官。约有5%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临床主要发生于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面部蝴蝶斑或圆形红斑,皮肤呈鲜红色斑,上面覆盖白色鳞屑。揭去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在鳞屑内面可见呈棘状突起的角质栓塞
角质栓塞:在扩张的毛囊口表面,角化物嵌塞形成的棘状突起
唇颊粘膜为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唇红部可出现结痂。结痂常为瘢痕性愈合,周围出现白色放射状条纹。
病理变化及诊断:
1.上皮表面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
2.上皮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3.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外类纤维蛋白沉积
4.胶原纤维肿胀,变性,断裂
5.基底膜增厚,出现狼疮带
五、天疱疮(pemphigus)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粘膜疱性疾病。一般分为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四型。口腔常见的是寻常性天疱疮。
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40%的患者在活动期可检测到抗上皮细胞间桥粒蛋白抗体。
天疱疮可累及口腔粘膜多个部位,以软腭、颊及龈粘膜多见,临床上女性稍多见,疱壁很薄容易破裂形成糜烂面。疱液大量丢失,易导致全身衰竭,死亡率较高。
周缘扩展现象:疱周围似健康的粘膜轻微挑拨,出现剥离。
Nikolsky征阳性:表面似乎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加压后易形成疱或脱皮。
病理变化及诊断: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
1.上皮内疱形成,疱内有天疱疮细胞
2.疱的底部可见基底细胞附着于结缔组织上呈乳头状伸入疱腔内。固有层有炎细胞浸润
天疱疮细胞:松解,脱落,变性的棘细胞,核周有窄晕,称为天疱疮细胞
六、良性粘膜类天疱疮(beni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