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凹或嗅窝。将额鼻突分成三个突起1个中鼻突和2个侧鼻突。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拉特克囊(Rathkepouch):
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此囊不断加深,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增生并向前脑腹侧面移动并分化出垂体前叶细胞,此后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二)面突的联合和融合:
第6周面突一面生长,一面与相邻或对侧的突起联合
第7~8周联合完毕,颜面各部初具人形。
面突及其衍生组织
起源
突起
软组织形成物
硬组织形成物
额鼻突
中鼻突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下颌突
下唇、下颌牙龈、面
下颌骨及下颌牙齿
二、面部发育异常
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至第7周面突联合期。
唇裂(cleft lip):
面裂(facial cleft):横面裂、斜面裂
第三节 腭的发育
一、腭的发育过程
腭指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胚胎早期原始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腭的发育使口腔和鼻腔分开。由两个突起发育完成:前腭突(原腭)、侧腭突(继发腭)
嗅囊:第6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生长,将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一个盲囊,称嗅囊。以后由于嗅囊深部各突起联合部位的上皮变性,嗅囊延长,最后与口腔相通。
前腭突(原腭)的发育:
第6周时,在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侧腭突(继发腭)的发育:
第6周末 ,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
最初向中线生长,由于舌窄而高,几乎充满了原始口鼻腔,并且与发育中的鼻中隔接触,所以侧腭突很快即向下或垂直生长,位于舌的两侧。
第8周,由于下颌骨长度和宽度增加,头颅抬高,舌的形态变为扁平,位置下降,侧腭突转向水平方向并向中线生长。
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逐渐联合,中心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同时两侧腭突在中线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
二、腭的发育异常
腭裂(cleft palate)
颌裂(cleft jaw)
腭突融合线处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第四节 舌的发育
一、舌的发育过程
起源:第一、二、三、四鳃弓
突起: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
第4周时,第一、二鳃弓在中线处联合。同时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突起,两侧两个较大的侧舌隆突和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一个较小的奇结节。
第6周,两个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并越过奇结节,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第4周同时,第二、三、四鳃弓的口咽侧,奇结节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联合突。主要由第三鳃弓形成。以后,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鳃弓与舌前2/3联合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
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sulcus terminalis)。
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位置。
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底部正中线(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伸向尾侧的盲管。第7周时其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此后甲状舌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