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知识中的一些名词解释,为帮助大家记忆,总结如下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KHN.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组成。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
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
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罩牙本质(mantledentin):在冠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透明层(hyalinelayer):在根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
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dentin):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
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dentin):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之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