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目的是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通过对某一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连续观察,揭示生长发育的规律性;系统深入地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追踪调查的测试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故所反映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准确,更能确切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 追踪性调查费时长,调查过程中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所以从调查设计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在长期测试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可比性。
(3)半纵向调查:是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流失的缺点。例如,可对6、9、12、15岁四组学生同时进行三年追踪调查。6岁组追踪到9岁,9岁组追踪到12岁……由此,可在3年内获得6~18岁期间的生长发育资料,节约时间和工作量。但该方法只具有部分的追踪性质,获得的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在6、9、12、15岁这几个年龄组将出现两组不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修正。
(二)调查设计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选择和抽样、检测仪器、检测时问、年龄计算、检查程序和资料检验。
1.调查对象的选择和抽样:根据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对象。若需通过调查获得某地区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正常值,应注意在该地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社会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小学校学,七为对象,而不应选择诸如舞蹈学校、少年体校等条件特殊的学校。对象应是健康、正常的。统计处理时,应把那些患有生长发育障碍、残疾和重要脏器疾患的对象资料剔除。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人)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抽样方法很多,如:单纯随机抽样(以个体为单位随机抽取);系统抽样(机械地间隔一定数量抽取);分层抽样(按城乡、年龄、性别等分类再随机抽取);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某人群全部调查)等。实际应用中有时需采用多级(混合)式抽样,如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采用的是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考虑样本代表性时,除需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使样本构成能充分反映总体外,样本数量也是重要因素。不同性别一年龄组的调查人数都应有足够数量。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兼顾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调查范围等因素。通常7岁以上可按一岁为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100人;l0~18岁属青春期,生长发育变化大,个体差异明显,故每一性别一年龄组应有150~175人;l8岁后每组仍需l00人左右。7岁前一般以初生为一组;0~5个月内每月一组;6~11个月每2月为一组;1~2岁内3个月为一组;3~6岁内以6个月为一组,各性别一年龄组人数都应在100人以上;发育较快的年龄组最好保证200人左右。
2.检测仪器和方法:为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要求测量仪器要精确,测量方法应统一。正式检测前应按规定的精确度、灵敏度对所有仪器进行检修和校准。为减小和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应严格要求现场测试人员按统一方法操作,测试前应对所有测试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经考核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参加正式检测,追踪调查时,应自始至终使用同一方法、同一型号仪器进行。
3.检测时间和季节:许多生长发育指标即使在同一天内也有一定变化。如身高早晨最高,经过一天活动,因椎间盘受重力性压缩、脊柱弯曲加大、足弓变平等因素影响,傍晚时身高可降低1~2cm.体重则会因进食、饮水、排便、出汗、运动消耗等原因而发生不规则变化。一日内功能指标变化也较大,如清晨血压较低,心率、脉搏较慢;午后则有明显升高现象;运动后、情绪紧张时功能指标都会出现变化。因此,追踪调查时个体的前后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如限定为上午或下午。横断面调查样本量大,需全天测试。应合理安排各年龄组检测时问,尽可能将同一年龄组样本均匀分配在上、下午,减小不同年龄组因检测时间不同而造成的人为误差。安排检测时间时还应考虑季节和生活制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考试前后、假期前后身高、体重的增长都不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条件相差悬殊,一般应统一在5~6月、9~10月内最适宜。此时天气较暖,便于测试,而且避开了考试、假期等生活制度变化的影响,学校也便于安排现场测试工作。
4.年龄计算:年龄是生长发育统计中的重要指标,须严格统一,否则所得结果难以比较。各国的年龄算法不完全一致。我国按实足年龄,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出生年月日之差计算年龄。如:满8岁到差一天满9岁一律计为8岁。国外有按7岁半到8岁半的前一天为8岁的计算方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