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公报》载文,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脾属土,喜燥恶湿。夏季气候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乏力,泄泻,水肿等症状。在此气候条件下,若饮食寒凉无度,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选用祛湿益气之品,适当控制冷饮等有助脾之健运。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补脾利水、通利小便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虚及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氾滥,都当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茯苓与他药合用更显补脾化湿之功。所以又被歷代医家称为除湿邪之圣药,至今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飢延年”。《本草经集註》记载,“治淋沥,水肿淋结”;《药品化义》认为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安神宁心的作用,治病范围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