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之气。肝在中医学上有“将军之官”之称,有主管“谋虑”的作用。肝与胆的关系很密切,并有协助胆“决断”的能力。肝气和胆气不足则会出现思虑不定,犹豫彷徨,缺乏勇气。可导致失眠、心悸、胆怯、惊怕。可用温胆汤(方用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等)治疗。肝气郁滞,则易郁而化火,或肝气太过,可致肝火上升,可见面部升火,或面色铁青,全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肝气郁滞不通还容易产生胁痛、乳房胀痛、甲状腺肿块、疝气(俗称小肠气)、睾丸肿痛、梅核气、头顶痛等。
五脏各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各自发挥其生理作用,且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如果五脏之气失调,不仅可引起本脏的病变,也可导致其他脏腑失调和病变。也就是说,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百病生于气
中医认为气不断地在全身流通着,协调地升降、出入,以维持着人体的气态平衡;这种气的动态平衡,中医称“气机”。气机紊乱将会酿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其中情志的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对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影响较大。“七情”所伤可致气机逆乱,气机逆乱可致百病丛生。中医还认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就是正气,精神是指心神。正气强盛,精神不散,就不会发生疾病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