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诊断早期肺癌只要患者的一滴血。近日,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入选国家最新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他于2011年联合中科院等单位申报的“基于纳米技术的肺癌早期检测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现阶段对于癌症的排查主要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需要将带有正电子同位素标记的药物由静脉注入人体,然后接受仪器的检测。但PET检查的费用很高,而且检测的正确率仅在30—40%左右。汪联辉教授的联合团队将纳米技术、芯片技术、量子点等生物光电子领域的技术做成了一种纳米生物传感器,运用到癌症的前期筛查上,那样不仅提高准确率,还大大降低成本。
汪联辉向记者介绍,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是里面包含了量子点、微流控芯片、捕获探针、识别探针等。其中的关键材料量子点是一种纳米发光材料,被广泛运用于纸币防伪。
和传统的由有机染剂制成的医用检测发光材料相比,量子点的荧光持续时间长、变化丰富,不但其作用时间是有机染剂的100倍,而且,同一个蛋白质分子更可结合多个不同颜色的量子点形成独特的彩虹标记,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血清里面有几万种物质,捕获探针像一个抓手一样,先要抓住血清里想要检测的蛋白;接着,带有量子点的识别探针对其进行特异性识别,最后,这些附在探针上的肿瘤标志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就现原形了。”汪联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