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有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在冬春季,汤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开。但如果煲汤过于注重口感就容易走进误区。
1、人人喝浓汤
有人认为,汤越靓,其中的营养就越高,而且人人都喝“老火汤”。
但并非人人都能喝美味浓郁的靓汤,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喝汤。像痛风病和糖尿病病人,“老火汤”里的肉类经水煮后产生如嘌呤等不少含氮浸出物,会通过肝脏的加工排出体外,过多加重了肝和肾脏的负担;而汤的鲜美度与汤的油脂糖分溶解有关,所以糖尿病人不宜多喝。
2、吃肉不如喝汤
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汤的鲜味比肉的鲜味更加浓郁,通常使人们误认为汤水的营养会比汤肉的营养更多。其实,汤的鲜味是由于水煮后肉类一些含氮浸出物质的溶解汤里,实际上有大部分的蛋白质呈凝固状态依旧存在于食物本身,汤水知识吸收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并非融入汤水中。有测试证明,肉类的营养能吸收进汤里的最多不超过15%,即使是高压锅也不能再增加了。以煲两个小时以上的汤为例,一般里面的营养物质不超过5%,其余95%的营养物质留在了“汤渣”之中。
因此,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追求鲜美的口感,而忽略了汤肉的营养。
3、喝骨头汤能补钙
“吃什么补什么,喝骨头汤补钙”。事实上,骨头的钙养分能溶进汤的量很低,测试证明,10公斤排骨熬成骨头汤里的钙含量还不足15毫克。如果按普通成人钙的日需量计算,至少要300到400碗汤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需求。
4、煲汤时间越长越好
广东人有煲“老火汤”的习惯,认为煲汤的时间越长,能吸收的营养成分就越多。所以,“老火汤”往往一煲就是几个小时。但有研究证明,煲汤时间适度地加大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释放,但时间过长就会使其中的一些有利物质的破坏和流失,如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等,其功效几乎等同白开水。
因此,营养专家提出,煲汤时间不应过长,应该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为最佳。
(责任编辑:holytur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