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年过八旬的胡老汉有个特殊的嗜好,一年四季顿顿饭都要吃饺子,还必须要吃现做的韭菜猪肉馅儿。14年来,仨儿媳轮班为老人包饺子,从没落下一天。如今,老人身体硬朗,左邻右舍都夸老人有福气,对孝敬的儿媳们也是时常夸赞。
10月14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河间市郭家村乡义和庄村。爱吃饺子的老汉叫胡加平,今年84岁。记者看到,饭桌上摆着一盖帘捏着花边的饺子。据了解,老人有四个儿子,三个都在本村居住。小儿子胡书元说,母亲14年前去世后,父亲坚持一个人居住,儿女们经常嘘寒问暖,问老人想吃什么,他总说吃饺子。“从那时起父亲只吃饺子,还必须是韭菜猪肉馅儿的。”
从此仨儿媳便成了“厨师”,三人商量后决定实行一人五天“轮班制”,每天中午11点前必须包好饺子送过去。小儿媳边秀莲说,老人吃饺子可是讲究,个儿要小,皮儿要薄,还要捏上花边,必须是现做的韭菜猪肉馅,冷冻的不爱吃。中午煮着吃,剩下的晚上煎着吃。“现在我们也习惯了,每天中午不管多忙,包饺子的事儿绝对忘不了。”大儿媳白素玲家离老人较远。每次下地干活,快到中午时,她都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回家包饺子。
仨儿媳每天给老人包饺子的习惯已经坚持了14年,从未落下过一回。如今,老人身体日益硬朗,邻居们都夸胡老爷子有福气,仨儿媳妇个个比着孝顺。“只要老人高兴,身体好,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仨儿媳都觉得这是她们应该做的。
癖好映出日子好
——理解——
要说,胡老爷子的这张嘴可算是够刁的。过去,普通人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嘛!嘿,胡老爷子就是要天天过大年!
胡老爷子“天天过年”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说明现在的世道真正好。自从盘古开天地,历经唐宋元明清,什么时候有过现在这样的盛世,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能过“天天吃饺子”的日子?甭说解放前,就是倒退上三十年,想“吃嘛有嘛”?做梦去吧,只能是“有嘛吃嘛”,能够填饱肚皮就满不错了。可是现在的百姓,挑着样儿的吃!
二是说明老爷子的儿媳真讲孝道。天天吃饺子,还要个儿小皮薄有花边,也算够挑剔的。三个儿媳妇三个家庭,谁家没有点忙的时候、累的时候、不顺气的时候?可是就这么十四年,天天坚持,一天不落,没有不及时没有不到位,没有摔脸子没有发牢骚,“仨儿媳都觉得这是她们应该做的”,这就不简单。要搁别人,也许吃饺子早就吃腻了,可是老爷子偏爱这一口儿,那就“顺者为孝”吧,仨儿媳真是好样的!
老爷子这点癖好,有点儿怪。可就是这点癖好,反映出了社会的好。其实大概很多老爷子老太太和胡老爷子一样,身在福中:家里什么都不缺,想吃什么孩子们就给掉着样儿地做。但是,人人如此,就成不了新闻了。胡老爷子这一“怪”,新闻就出来了,叫人们把社会看得明明白白的,把人心看得清清楚楚的,是个好事啊!
前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祝天下老人尽情享受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幸福、精神文明发展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