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儿童早教父母拼“烧钱”
又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成都市民白心语草草吃完午饭,拿上车钥匙准备出门。“以我的风格,本来该是不睡到下午3点不会睁眼睛的,可是现在不行了,这个星期轮到我带‘小苹果’去上课,得赶紧去我妈家接她。”“小苹果”是白心语的女儿,上个月刚满3岁,周一到周五由白心语的父母照顾着上幼儿园。
打开白心语家的书桌抽屉,里面堆满了各家幼儿早教机构印刷精美的宣传资料。打开其中一份,封面赫然印着“幼儿MBA”的字样,课程内容更是吓人一跳:创造力、外语、地球科学、天文学、经济、演讲艺术……俨然一份名牌大学的MBA课程表。这份资料显示,“幼儿MBA”的师生比例仅为1:8,配备了高科技的教学设备,采用视听教学及互动教学模式……
当然,要让“小苹果”享受这么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白心语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每次课程收费高达169元,每周末上课2次。“169块钱,还是我给她一次性报了96次课程的‘优惠价’,如果只报半年价钱更贵。”
育儿成本太高超半数家庭“隔代抚养”
每年1.6万元的早期教育课程,远远不是“小苹果”成长花销的全部。“送她进幼儿园,每年先交近2万元的‘教育费’,每个月还有1300元的生活费,再算上购买床上用品等各种必需品的费用,幼儿园这一块又要花掉3.5万元。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时孩子都是我俩的父母在照顾,他们年纪大了需要帮手,所以又雇了一位保姆,每月2500元。再算上平时给女儿买衣服、玩具这样琐碎花销……”白心语一脸无奈。
一笔账算下来,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已经把白心语的收入全部耗尽,仅凭丈夫的收入支撑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显然不够,父母支援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据一项在线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约有一半的家庭由上一辈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在生活成本更高的北京、上海等几个一线城市,这一数字甚至高达70%—80%。
“如果不‘啃老’,以我俩的收入水平绝不可能送小苹果去上早教课。那样会不会让她输在起跑线上?”白心语的话也说出了众多年轻父母的担忧,如果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方案1
甘当袋鼠朋友“拼养”育儿
既然有拼车、拼房、拼消费,为什么不能“拼养”呢?在光谷一家公司长期上夜班的陶艾,和在附近一家公司工作的朋友刘女士,自年后起两人实施了“互助式育儿”。陶艾介绍,之所以达成这种互助,主要是考虑两人在工作时间上存在时间差,“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总有一个人会留在家里照顾小孩。”
方案2
强者回归男人当起奶爸
“我们做培训工作的,非常看重自我的学习和修复”,从事培训工作的方先生说,当奶爸的这一年间,趁着孩子睡觉或单独玩耍的时间,他就在学习,“这一年间,我看了很多以往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的书,也为这个家庭做了很多事,这一年的自我牺牲,非常值得。”
方案3
女方辞职改家庭办公
“如果我继续上班,就得请保姆来带孩子,每个月需要花2500元左右,而且还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