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中的导线刚刚碰上防辐射服,衣服表面就擦出一长串的火花,又吓了记者一跳。这时,杨教授手中的荧光灯管立即熄灭。当记者把手中的接线拿开时,荧光灯管再度发光。
杨新村解释说,导线起到了接地的作用。由此可推断,央视节目中孕妇防辐射服可通过桌子等物品接地。“由于离子球表面的接地,外部电场降低从而使荧光灯管熄灭。因此,并不是孕妇服在起所谓的防辐射屏蔽作用。”
随后,专家又向记者展示,不管用任何方法,只要使离子球的表面接地,都可使荧光灯管熄灭。例如,在实验中,记者按照要求将一只手按在玻璃球表面,荧光灯管照样熄灭。专家解释说,这是让离子球表面通过人体接地,因为人体是低电阻的,可视为将接触点局部接地而释放了其表面电荷。
“这是典型的眼见为虚!”演示的最后,杨新村指出,在没有区分离子球周围到底存在的是低频电场、磁场还是射频电磁场的情况下,仅凭日光灯管发光与否的“直观事实”用来证明防辐射服的“防辐射”效果,既不科学也不严谨,这种“科普设计”将会误导公众。
争议
孕妇防辐射服是否必要
记者随后在京城一些超市了解孕妇防辐射服的销售情况。在东四环一家超市,记者看到这里的孕妇防辐射服与孕婴用品同时陈列。
一名导购娴熟地将手机用一款肚兜包裹起来,向记者演示其屏蔽效果。
“银纤维的这款是新科技,有专利技术,卖得最火。”导购演示完成之后,拿出一款标价700多元的裙装孕妇防辐射服对记者说。见记者似乎感兴趣,导购还挑出衣服牌上的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一小块防辐射产品配送的布料。导购表示:“布头可以用火点,烧完后就剩下金属网,这就是网状的防辐射金属丝纤维”。
在志愿者选取实验所随机购买的三件孕妇防辐射服,一件标价为760元的某品牌银灰色马甲,一件标价为158元的某品牌“电磁波防护肚兜”以及标价118元的一款普通防辐射服。
按照其中标价118元的防辐射服的说明,金属纤维含量为30%、棉50%、涤20%。根据说明书,这款防辐射服在10兆赫至3000兆赫的频率间,检测结果为通过织物电磁波能量被屏蔽均达99.999%以上。
在某知名防辐射服官网上,记者注意到,该网站宣称“体重为1kg的胎儿比体重为50kg的成人受损程度严重50倍。怀孕初期,胎儿不足1kg,受辐射的伤害更大……”
记者注意到,在央视节目中,为证实孕妇防辐射服的“有效”,除了离子球演示之外,节目中还进行了多项测试,包括微波炉前对比测试和单一高频天线对比测试,均强调“防辐射孕妇服可衰减高频电磁场”这一事实。
不过,专家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防辐射孕妇服可衰减高频电磁场”并不能推导出“孕妇穿防辐射服确有必要”这一结论。
杨新村则指出,含大量金属丝的编织物可以有效衰减射频(RF)电磁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孕妇服能够起降低作用仅限于兆赫级电磁波。同时,从来没有证据表明,兆赫级的电磁波,胎儿会比孕妇吸收辐射更多。
“再打个比喻,降压药对于没有高血压的正常人也是可以起到一定降压效果的,但我们都知道你并不需要服用降压药。这和孕妇是否需要穿防辐射服的道理是一样的。”杨新村强调,孕妇防辐射服“能衰减多少百分比”的实验并不能证明其对孕妇或胎儿的健康有效。准确的公众科普中,某种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必然体现在该措施对消除或降低某种危害是否“有效”。
专家
避免商业推手的宣传误区
根据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3年来为北京市民提供的数百次无偿电磁场检测数据,尚未测到一处用电设施周围强度超标。
“防辐射服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必要穿。”达尔问环境检测负责人赫晓霞的观点很明确。
赫晓霞几乎每周都会为北京市民提供无偿的电磁环境质量检测。“从2009年开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