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科外敷方制备及临床应用 |
|
童树洪 凌炳荣
笔者经多年来应用伤科外敷方治疗非骨折性软组织损伤,取得很好效果,其特点为镇痛效果好,治愈时间短。现介绍如下:
1 处方
由Ⅰ号方和Ⅱ号方组成。 Ⅰ号方:生山栀15 g,冰片10 g,三七3 g,地鳖虫15 g,制大黄10 g。 Ⅱ号方:冰片10 g,乳香9 g,没药9 g,地鳖虫10 g,三七5 g。]
2 制作方法
将Ⅰ号方五味药物分别粉碎,过6号筛,然后混合均匀,制成一处方量,密封保存备用。Ⅱ号方的制备方法同Ⅰ号方。
3 质量标准
3.1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粉末,味辛凉,微苦。 3.2 鉴别:取本品10 g,加硝酸10 ml,即产生红棕色的气体。待气体发生停止后,加水20 ml,振摇,滤过,滤渣用水洗净后,有樟脑臭[1]。 3.3 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散剂项下有关规定[1]。
4 功效与用法
4.1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消肿。适用于患者。受伤在1~3 d内,经放射摄片,证实无骨折性软组织损伤者,其部位一般在四肢,活动受限,疼痛明显,水肿,皮肤不破裂。 4.2 用法:每位患者分别给予Ⅰ,Ⅱ号方药各1份,令其晚上,用热毛巾将患部洗净后,用鸡蛋清适量调和Ⅰ号方药,使其成粘糊状,敷在患处,上罩薄膜(防止药物外泄),用纱布包好,敷1夜。第2 d早上用热毛巾洗去外敷物,有时在皮肤上会留下一些青紫色的点或斑块,隔几天会自行消失。第2 d晚上,用Ⅱ号方药继续外敷,方法同上。也有极个别患者在使用Ⅰ号方药后,患处出现起泡,周围皮肤发斑等过敏现象,则不宜继续使用Ⅱ号方药。
5 临床观察
随机抽查病人252例,其中男性172例,女性8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 经使用观察,总有效率达94.44%,其中显效172例,占68.25%,表现为症状消失,活动不受限;有效66例,占26.19%,表现为症状消失,活动时稍受限;无效14例,占5.55%,即经两晚上外敷Ⅰ,Ⅱ号方药后,疼痛无明显好转,肿未消退者。
6 典型病例
患者,男,16岁,学生,因活动时不慎左脚踝关节扭伤,肿胀,疼痛厉害,不能行走,于1997-10-27来院门诊,经X光摄片,无骨折性。诊断为软组织急性挫伤,用伤科外敷Ⅰ号方药敷患处后,第2 d肿即消大半,略有疼痛。继续用Ⅱ号方药。第3 d早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
7 讨论
生山栀用于跌打损伤无骨折情况下,24 h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2]。冰片在较高浓度的情况下有抑菌、消炎、止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2],再配伍三七,制大黄,地鳖虫及方Ⅱ中去除生山栀、制大黄加乳香、没药,增强了消肿止痛,散瘀活血的功效。
童树洪(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314500) 凌炳荣(浙江省桐乡市同福卫生院 3145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995年版1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122,附录4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86,951
上一个医学论文: 论药摩方剂型选择 下一个医学论文: 鲜地黄中梓醇提取工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