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
|
洪永敦 冼绍祥 陈宇鹏 杨忠奇 陈进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改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程中的临床意义,以及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临床确诊为CHF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比色分析法测定血浆ET、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CHF患者血浆ET、NO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ET、NO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ET、NO均明显下降(P<0.05),且中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ET、NO可作为反映CHF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且在CHF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纠正ET、NO分泌失衡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CHF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药疗法;内皮缩血管肽类;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83(2000)02-0071-03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一起参与CHF的病理过程。我们观察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考张子彬、郑宗锷主编的《充血性心力衰竭》[1]。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分型属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者,症见唇指发绀,心悸,胸闷,气短,气促,活动后加重,不得卧,咳嗽,咯泡沫样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胁下肿块,下肢水肿,小便不利,颈脉怒张,舌质淡或暗,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或结代。 1.1.3 正常对照组的选择 年龄40~60岁,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 1.2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1998年2月至1999年1月我院心内科住院临床确诊为CHF的病人。入选病例共70例,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0~78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0年,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16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5例,Ⅲ级23例,Ⅳ级3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中药治疗组(N=40),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心功能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基础心脏病相近。 1.3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 强心(地高辛0.25mg,每天1次),利尿(速尿20mg、安体舒通20mg,每天2次),扩张血管(消心痛10mg,每天3次),ACE抑制剂(开搏通12.5mg,每天2次),控制原发病和消除心衰诱因。
中药治疗组 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以下基本方:黄芪、丹参、益母草、毛冬青、茯苓、泽泻各30g,熟附子、车前子各12g,白术、葶苈子各15g。每天1剂,水煎服。14d为1疗程。 1.4 观测指标及方法 1.4.1 ET、NO标本采集 晨7时空腹仰卧位,根据各项指标的要求采集肘静脉血标本,离心,去细胞成分,取血浆,置-70℃冰箱中保存待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1天各抽血作对比。 1.4.2 指标测定 根据均相竞争原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药盒为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产品),计算仪为FJ-2008PS、γ放射免疫计数器,操作严格按药盒说明书进行。根据NO-2与Z-乙氧-6,9二氧基吖啶和成桃红色原理,用比色法测定血浆NO含量[4]。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充血性心力衰竭》[1]制定的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心衰的症状或体征消失,心功能达到Ⅰ级或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者;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1.6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中药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常规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通便宁治疗实证便秘 313 例临床总结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炎灵片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