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地黄汤治疗过敏性紫癜 |
|
郭仪仙 郭素钦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能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斑点、瘀斑、关节酸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等综合性症状和体征。笔者采用凉血地黄汤为主治疗本病,并对其中46例进行追踪比较、分析,总结出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一般情况:
本组46例,男性37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8岁,以20岁以下居多。病期最短4 d,最长6个月,其中病期在1个月以内者39例,3个月以上者4例;12例伴有关节痛(以膝关节、踝关节为主),23例伴有不同程度腹痛,7例伴有肾脏损害,表现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
2 临床表现
单纯皮肤损害为多见。初起为小型荨麻疹或淡红色圆型丘疹,多伴有轻度瘙痒感,于数小时内其色增深,变为各种形态的红斑,或经数小时后红斑的中心发生点状出血。出血点的红晕于短期内消失,斑点孤立存在或融合成片,通常为对称性,几乎均于四肢及臀部,而以近关节处伸侧为多,在面部及躯干部甚少。关节症状可自轻微的疼痛及明显的红肿热痛,可单发或多发。腹部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肌强直,程度较轻,无固定压痛点。肾损害多以血尿为主,少数发生局灶性或慢性肾炎。
3 诊断要点
3.1 有感染、药物或食物的过敏史,但仍有1/3的病例未能查出明确的致病原。 3.2 皮肤紫癜呈对称性分布,以四肢及臀部为主,尤以四肢伸侧多见,多伴有关节、腹部及肾脏的症状。 3.3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多有增加。肾病症状者,尿中有红细胞及蛋白,多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综合上述诸点,对诊断本病并不困难。
4 治疗方法
4.1 处方以凉血地黄汤加减(《医宗金鉴》):黄连6 g,黄芩9 g,栀子15 g,生地15 g,元参15 g,当归9 g,甘草3 g。1剂/d,煎汤内服。 4.2 加减:单纯性者,如起病较急,热势亢盛,紫斑较多,出血较甚,应增强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消斑药物,如:紫草、丹皮、茜草、赤芍、大黄等;风湿性者,加秦艽、木瓜、乌梅、薏米仁、防己等祛风利湿、通利关节的药物;腹部性者,加制大黄,地榆炭、苍术、木香;肾病性者,加白茅根、茜草、仙鹤草、苦参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瘀斑紫暗,伴面色白 光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胖大苔润、脉沉细者,乃脾肾阳虚之候,宜温补脾肾,收敛止血,方用保元汤合本方酌情加减。
5 疗效判断及结果
5.1 疗效判断 5.1.1 治愈:皮肤紫癜全部消退,其余诸症消失,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1个月内无复发。 5.1.2 显效:皮肤紫癜大部消退,其余诸症消失或未能全部消失。 5.1.3 无效:皮肤紫癜未能消退,伴随症状亦未消失。 5.2 治疗结果:46例中痊愈37例,占80.4%;有效7例,占15.2%;无效1例,占2.2%;中断治疗1例。见效时间为3~9 d,多为3 d左右,痊愈病例共服药9~45 d。一般在9~15 d左右治愈,疗效与发病年龄大小无明显关系,而与患者素体及病期长短,日常生活饮食有一定关系。辨证有阳气虚弱症状者疗程较长。
6 典型病案
杨某,男,18岁,高中学生。病历号0168122。初诊日期1998-05-16。患者就诊前3 d不明诱因致四肢皮肤密布紫红瘀点。经当地卫生院治疗,未能见效,特来我处求治,当时患者四肢皮肤新、旧瘀点、瘀斑并见,伴有发热。T 38℃,无恶寒。皮肤瘙痒感,双膝及踝关节稍有肿痛,关节处皮肤无红热,腹部隐痛,无压痛及反跳痛,口干喜饮,纳可无恶心欲呕,小便黄,大便干结难解,舌尖红苔黄白,脉弦稍浮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2万/mm3,凝血时间均为3 min,嗜酸性粒细胞5%,血沉20 mm/h,尿检红细胞++,蛋白微量,未见管型,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诊断:过敏性紫癜。处方:黄连6 g,黄芩9 g,生地15 g,元参15 g,当归9 g,栀子9 g,苦参9 g,大黄(制)6 g,茜草9 g,薏米仁12 g,白茅根12 g,牛膝9 g。1剂/d,早晚饭后1 h服。服药期间避免香燥、辛辣动火之物以及鱼、虾、蟹、牛奶、蘑菇等腥发之物。3 d后,紫癜大部消退,伴随症状皆消失,唯下肢残留紫暗瘀点。继续用药3 d,紫癜全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耳穴压豆治疗青少年近视507例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理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