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43例临床观察 |
|
郭志玲 王健俐 李志宏
慢性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复发和再次发作是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我们自1989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为主长疗程治疗本病4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资料为1989~1997年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单用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共43例,女性39例,男性4例;年龄为24~76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最短1.5 a,最长20 a;合并高血压病4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8例;因感染(扁桃体炎,鼻窦炎,皮肤感染等)诱发者21例,因劳累诱发者14例。对照组共25例,女性23例,男性2例;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1 a,最长16 a;合并高血压病2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5例。两组中大部分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疼、乏力、食欲不振、腰困和尿路刺激症状,部分病人仅有尿检异常。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诱发因素、尿常规、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四型治疗。 2.1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或兼见尿急尿频,每因劳累而发,五心烦热,乏力,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尿常规红、白细胞均有。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物:女贞子、旱莲草、生地、太子参、黄芩、石韦、淮山药、山茱萸等。阴虚阳亢者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2.2 脾肾两虚:畏寒怕冷、倦怠、食少、肢体浮肿,每因劳累腰腿疼痛,尿频尿急、小便淋沥、舌质淡暗胖大、苔白(或)腻,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助阳。方以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生黄芪、当归、党参、川断、狗脊、山药、金樱子、杜仲等。 2.3 肾阴阳俱虚:怕冷怕热、每因劳累尿频、尿急热痛、腰背酸痛,舌胖有裂纹,苔黄白相兼,脉弦细沉数。治以调补阴阳。方以大补阴丸合金匮肾气丸。常用药物:制附片、枸杞、生熟地、淮山药、山茱萸、黄芪、肉桂心等。 2.4 气阴两虚:气短、倦怠、腰酸胀、小便滞涩,尿意不尽,或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舌质红苔少,脉弱。治以益气养阴。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太子参、茯苓、熟地、山药、玉竹等。 在四型基本方的基础上,再随兼证加减用药。血脉瘀阻证见唇暗,脉涩加益母草、川芎、丹参、川牛膝等;大便干结加全瓜蒌、酒大黄;尿痛重者加川牛膝、王不留行;浮肿较重者加茯苓皮、冬瓜皮;尿少者加泽泻、车前子;高血压者加菊花、石决明;发热重者加柴胡、黄芩;伴有低热者加地骨皮;尿液混浊加萆、滑石。血尿或镜下血尿者加小蓟、三七粉、益母草等;有少量蛋白者加生薏仁、芡实、金樱子;尿检有白细胞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因外感风热诱发者先治以疏风清热,方以银翅散加减。 以上治疗组急性发作期选择适当抗菌素对证治疗。慢性发作期中药长期治疗者,汤剂可改为1剂/2d,水煎服。西药治疗参照对照组。 对照组:一般治疗。注意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避免受寒等;应用抗菌素治疗:根据尿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抗菌药物,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常用磺胺类,氟喹酮类,或氨基甙类,治疗2~4周,停药3~5 d,共应用2~4个月。长程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长期抑菌治疗,于每晚排尿入眠前服用,疗程为1 a。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考第2届全国肾脏病学术研究会通过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治疗与标准”。尿路刺激症状消失,连续3次尿常规阴性,尿培养阴性,肾功能正常,为治愈;尿路刺激症状消失不完全或明显好转,连续3次尿培养阴性,为好转;尿路刺激症状改善不明显,尿常规不正常,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43例,治愈25例(58.2%),好转12例(27.9%),无效6例(13.9%),总有效率86.1%;对照组共25例,治愈9例(36%),好转9例(36%),无效7例(28%)。总有效率72%。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4 讨论与体会 慢性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多发于女性,可由急性肾盂肾炎多次发病,或长期不愈转变而成,亦有部分病人隐匿起病,易复发和再次发作是其临床特点。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淋证”范畴,急性发作时标实症状明显可辨为“热淋”或&[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76例诊治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