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中药乳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病96例

高巍 王敏 程群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药疗法;乳结散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笔者运用自拟中药方剂“乳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病9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6例,均为门诊观察患者,均符合1979年第二次全国乳腺癌会议关于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23岁,平均36岁。发病部位多为乳外上限,或内上限。肿块多呈条索状或结节状,质韧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活动,有压痛。肿块最大直径为5cm,最小为2cm,平均直径为3cm。其中结节状肿块66例,条索状肿块30例。单侧76例,双侧20例。以上病例均作乳腺红外线扫描确诊。

2 治疗方法

  乳结散药物组成:柴胡10g,郁金、白芍、三棱、贝母各12g,急性子、路路通、莪术、荔枝核、橘核、夏枯草各15g,甘草6g。
  煎服方法:1剂/d,水煎3次,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2~4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19例: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消失,乳腺红外线扫描提示暗影消失;显效52例:乳房疼痛消失,肿块缩小1/2以上,乳腺红外线扫描提示暗影明显减少;有效23例:乳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1/3以上,红外线扫描提示暗影稍减少;无效2例:乳房疼痛不减,肿块未见缩小。
  总有效率为98%。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30岁,已婚。1998年5月6日初诊。双侧乳房周期性胀痛一年余,每于经前加重,并向两上臂放射,不敢触摸。两乳腺内、外上限均可扪及大小不等之扁平弥漫性肿块,大者有4cm×3cm大小,质地软韧,有触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而涩。乳腺红外线扫描诊断为乳腺增生症。
  辨证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服乳结散6剂后,疼痛消失。继投前方6剂。三诊时乳房内最大结块明显缩小(约为2cm×1.5cm)。效不更方,再进上方6剂。先后服药18剂,乳房疼痛及肿块全部消失。

5 讨论与体会

  乳腺增生病属祖国医学乳癖之范畴。《疡医大全.乳癖门主论》曰:“乳癖……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中医对乳腺增生的病因十分强调情志的影响。笔者发现,本病患者大都性格内向抑郁,或性情急躁易怒。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或急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蕴结于乳房胃络,日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或肝郁气滞则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滞痰瘀凝结,阻塞乳络不通,即形成乳房肿块。
  治疗乳腺增生病,现代医学着眼于调整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必要时手术。手术治疗并非上策,且难以杜绝复发和后遗症。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针对病因,谨守病机,采用疏肝活血、化痰散结为主的治疗原则,拟乳结散治疗本病,收效良好。方中柴胡、郁金解肝经气郁而行滞;急性子、路路通开肝经血瘀而通络;白芍、甘草平肝缓急;配三棱、莪术破瘀血而散结块;伍荔枝核、橘核、夏枯草、贝母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全方疏肝开郁、活血化痰,使肝气得疏,瘀血得活,痰凝得化,乳房疼痛自然消失,结块随之消散。
  笔者运用乳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疾患,经长期临床观察,疗效确切,但对乳腺增生合并纤维瘤者疗效较差。本组两例治疗无效者,最终均经手术治疗,病检证实为乳腺增生合并纤维腺瘤。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乳香等含挥发油树脂类中药炮制方法改进
    中药蜜丸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谈中药捣碎方法运用
    中药制剂中含砷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补肾健脾中药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 
    提高中药注射液质量的几点经验
    中药炒炭质量控制
    中药硬胶囊剂内容物质量控制实验
    机切中药饮片的药材水处理方法介绍
    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药治疗中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86例
    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关系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