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治疗室女崩漏79例 |
|
王璇
关键词:室女崩漏;中医药疗法;辨证施治
室女崩漏是指未婚女子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笔者近3年来治疗室女崩漏79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发病特点
1.1 发病年龄普遍较早 本组病例中,13岁前月经初潮者41例,占52%。其中10岁月经初潮者9例,11岁月经初潮者14例,12岁月经初潮者18例。《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按女子月经生理规律,应在14岁左右开始初潮,而本组患者大多在14岁以前即来月经。此时女子肾气尚未发育完善,冲任并未真正充盛,由于摄入过多的营养品,导致生长与发育失衡。经血虽至,而肾气尚虚,封藏失司,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乃成崩漏。 1.2 精神过于紧张或剧烈运动 这类病例有22例,约占本组病例28%。患者在月经初始时尚正常,过1~2年后,由于学习紧张或频繁考试,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血统摄无权,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另有一些患者在月经期间不注意休息与摄身保健,参加剧烈的文体活动,使“冲脉太热而血即沸”,出现实热伏于冲任,迫血妄行,终致崩漏。 1.3 嗜食生冷、酸辣之品,伤害脾胃 这类病例有16例,占本组病例20%。有些女孩片面追求苗条而节食,或者厌食、挑食、嗜食。患者形体瘦小、发育欠佳,有偏食、挑食习惯,或嗜食酸辣生冷,造成脾胃损伤,气血生化无源且控摄无权,脾不统血,而导致崩漏。
2 辨治特点
患者由于“肾气尚未盛”,脏腑处于生长发育的“未充未实”阶段,脾易损伤。故在出血期宜以止血为主,缓解时则应注意健脾补肾、充实气血。 2.1 出血期间,当以止血为要 临证见出血量多、色淡,气短神疲,舌淡苔薄白,脉弱,以气虚为主者,治当益气摄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合十灰散加减;如见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淋漓不净,身热口渴,苔薄黄,脉细数,以阴虚为主者,宜养阴凉血止血,方以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加减;如见出血时下时止,色紫黑有血块或少腹疼痛,舌质紫黯,脉涩者,宜活血化瘀为主,方以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化裁。 2.2 出血止后,当健脾补肾、调适阴阳 临床上每见有出血一止,即不再坚持用药者,此为误也。殊不知,止血是标,健脾补肾才是治本之法,否则出血虽止却易复发。 健脾补肾药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如见纳少,便溏,消瘦,舌淡苔薄,脉软者,党参重用至20~30g,再加黄芪、白芍、当归以加强健脾补血功能;如见消瘦,口干,烦躁,腰酸乏力,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肾阴虚明显者,加何首乌、山茱萸、炙鳖甲等;如见畏寒肢冷,面色白,气短,小便清长,肾阳偏虚者,加淫羊藿、菟丝子、金毛狗脊等药。总之,要使脾肾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气血充沛,冲任得资,则蓄溢正常。 以上治疗,若患者能坚持服药1~3个月,基本能达到治本的目的。
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1~3个月经周期治疗,治愈(出血停止,症状控制,并在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以上正常)45例,约占57%;好转(出血停止,症状控制,但远期疗效不稳定)31例,约占39%;无效(药后出血未止或短期内易复发)3例,约占4%。总有效率达96%。
4 典型病例
成某,女,11岁,学生,1997年6月4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月经初潮,本次经行第5日,量多如注,色鲜红夹块。形体单薄而个子偏高,面色苍白,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患儿自幼因患支气管哮喘,家长为了增强其免疫功能,曾要患者服用胎盘2只,致使患者经血先至,且每次量多而不易止。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濡软。证属脾肾气虚,冲任不调,经血失约。 治拟补肾益气、塞流止崩。予党参、炒白术、升麻、熟地、补骨脂、炙侧柏叶、香附各10g,黄芪50g,蒲黄炭15g,龙骨30g,炮姜5g。共进5剂,诸症改善。第2次血经周期来潮仍进上剂,第3个月经周期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5 讨论
室女崩漏,西医称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等内分泌机制失调,造成子宫内膜变化,从而引起出血不止或流血量少而时间长。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肾气未[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补肾助孕汤治疗肾虚不孕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药乳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病96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