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观察 |
|
袁日童
提要 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附子、细辛、红参等)治疗病窦综合征28例,取得满意疗效。提示本方益气复脉,温经通阳,具有改善窦房功能,提高心率及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
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均为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8~70岁,平均49岁,病程1 a以下2例,1~5 a13例,6~10 a8例,11~15 a3例,15 a以上2例。原发病分类:冠心病16例,心肌炎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心肌病2例。
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有头昏、乏力、胸闷、气短、心悸或有晕厥史,心电图为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min,且持续1 min以上,或有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或合并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房性或结性心动过速。阿托品试验阳性。
3 治疗方法 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麻黄3~9 g,熟附子(包)10 g,细辛3 g,红参(另)12 g,桂枝10 g,黄芪20 g,干姜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兼瘀血者加丹参30 g,赤芍15 g,川芎15 g,红花15 g;兼气滞者加郁金10 g,枳壳10 g;兼痰浊者加瓜蒌15 g,薤白15 g,半夏15 g,陈皮6 g。1剂/d,每剂头煎加水400 ml,温火煮25 min,取汁200 ml;二煎加水300 ml,温火煮20 min,取汁150 ml。两煎混合,早晚空腹热服。30 d为1疗程。本组均已治疗满1疗程,长者达半年以上。
4 疗效分析 4.1 临床症状变化:病窦患者经治疗后头昏乏力、气短、畏寒肢冷、眩晕黑蒙,以及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4.2 心率变化:见表1。经治疗后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均有明显提高( P<0.01),治疗前28例患者平均心率均低于49.5次/min,治疗后提高至60.1次/min,平均提高10.6次/min,表中数据为均值±标准差,治疗前后比较 P<0.01。
表1 治疗前后24h心电监护心率变化(次/min)
时间 例数 最高心率 最低心率 平均心率 治疗前 28 63.9±4.60 37.2±2.98 49.5±1.61 治疗后 28 79.9±3.36* 51.2±2.10* 60.1±1.63*
4.3 心电图ST-T改变:治疗前28例中20例有ST-T改变,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12例改善,3例无变化。 4.4 阿托品试验变化:28例中除2例因青光眼,3例前列腺肥大未做检查,其余的23例治疗前阿托品试验均为阳性,治疗后有12例(52.1%)转为阴性。
5 讨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系指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激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减少,心脏灌注不足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现代医学无特效药物治疗本病,根本解决办法是安装人工起搏器,但目前尚难普及。 祖国医学在《素问痹论》中曰:“脉涩则心痛”;《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以上这些记载,均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相类似,故本病归于中医的心悸、厥证、胸痹等范畴。本病在辨证中主要以脉沉迟无力,舌质淡白、心悸、气短、乏力、畏寒等为特点的心气不足,心肾阳虚的表现,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当以振奋心肾之阳气为主,阳气振奋,则阴邪自散。故引用《伤寒论》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其中麻黄、细辛温经散寒,宣通气血;附子功擅温补心阳;红参补益心气以复脉;加用桂枝、干姜从而大大增加扶阳温里的作用;同时配合黄芪补中益气;以上诸药发挥协同作用,加强了温阳益气的功效,且作用持久,以治心阳不振之本,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麦冬、五味子既平衡心脏之阴阳,又能兼制麻黄、细辛宣散之性;若有瘀者加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益气温阳,宣通气血,养心复脉之功。 由此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可以改善窦房功能,明显提高心率,同时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从根本上改变心脏的病理状态,达到了临床治疗的目的。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简便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速效救心丸对颅脑损伤后头痛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