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 |
|
张昌龙 徐光明
笔者近年在临床上采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5 d。诊断均为周围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患侧四白、颧、太阳、下关和双侧后溪、足三里穴。四白穴以45°角向下进针,深刺约0.8~1寸,得气后行强刺激,使整个面部具有较强的针麻感;下关穴进针直刺1.5~2寸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患侧面部有较强的酸胀感;太阳穴透颧穴,施以捻转泻法;后溪穴快速进针,向劳宫方向直刺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大幅度来回捻转3~5次;足三里穴直刺1~1.5寸,待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以上诸穴留针20~30 min,中间行针3~5次,1次/d,5次为1个疗程,间隔2 d行下一疗程。 2.2 中药:取白附子、防风、僵蚕、当归各10 g,钩藤、菊花、赤芍各12 g,全蝎、白芷各3 g,桂枝6 g。用纱布包煎,1剂/d,分3次饭后1 h温服。然后将布包药渣热敷于患侧耳后10~15 min,每d数次。连服5剂为1疗程,疗程之间停服2 d。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患者主观感觉面部表情正常,眼睑闭合,鼓腮如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为痊愈;患者主观无明显不适,面部表情动作有时尚有轻度不对称为好转;治疗后患者主观感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本组36例中,痊愈25例,占69.4%;好转10例,占27.8%;无效1例,占2.8%。总有效率为97.2%。
4 典型病例 肖某,女,37岁,干部。初诊日期1997-03-21。主诉:口眼歪斜3 d。现病史:患者于3 d前早晨起床洗刷照镜无意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口中流涎,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鼓腮漏气,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诊断为右侧周围性面瘫。按上述方法治疗4次后,患者诸症消失而痊愈,至今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5 体会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痉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是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入中阳明、少阳经脉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肌肤失养而成。针刺四白、下关、足三里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颧穴疏风止痉;后溪穴舒筋利窍,清热利湿;太阳穴疏风散热。诸穴配合应用具有疏通气血、温通经络、养血荣筋、缓急熄风、清热利湿之功。方药中白附子辛散,善治头面之风而祛风化痰;僵蚕、全蝎祛风痰,通经络;钩藤熄风止痉;防风、白芷、菊花疏散经络中之风邪,驱邪外出;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取“血行风自灭”之意,桂枝温通经脉,鼓舞阳气;白芷能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风痰得祛、经脉得通、肌肤得养、面瘫乃愈。
作者单位:张昌龙 徐光明 湖北省咸宁地区人民医院 437100
上一个医学论文: 固表消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苍术合剂治疗慢性胃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