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表消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 |
|
苏玉新 毕英华
笔者自1995年10月以来,采用自拟固表消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皮 肤病学》(刘辅仁,等主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63~267)。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6~49岁,平均24.5岁;病程3个月~10 a,平均2.9 a。辨证分型:风寒型15例,风热型8例,阴血亏虚型12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固表消风汤为主辨证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及用法:黄芪30 g,防风12 g,白术10 g,白蒺藜20 g,荆芥10 g,白鲜皮12 g,蝉衣10 g,露蜂房12 g,当归12 g。风寒型加桂枝,麻黄,附子;风热型加牛蒡子、地肤子、生石膏;阴血亏虚型加生地、白芍、何首乌。1剂/d,水煎两次,取药汁500 ml早晚分服,15 d为1疗程。服中药期间停服抗组胺药物,并嘱忌食鱼虾蛋等食物。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风团及皮肤瘙痒症消失,停药2个月以上未再复发者为痊愈;发作次数减少,风团及皮肤瘙痒症减轻,仍需服药治疗者为好转;经1个疗程治疗,风团及皮肤瘙痒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35例患者中,痊愈者19例,占54.20%;好转者13例,占37.14%;无效者3例,占8.57%;总有效率为91.43%。
3 典型病例 李某,男,18岁,199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诉皮肤瘙痒反复发作2 a余,每遇风寒即发,虽经赛庚啶、痒苦乐民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迁延不愈。近日因天气寒冷而诱发,刻诊症见:皮肤瘙痒难忍,背及前臂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的风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西医诊断的慢性荨麻诊,证属正气不足,卫表不固,风寒郁于肌肤所致。故中医治以固表散寒,祛风止痒。方予固表消风汤加桂枝12 g,麻黄9 g,附子10 g,1剂/d水煎服。迭进14剂后,皮肤瘙痒诸症消失,遂改用玉屏风散调理之,随访半年未发。
4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属于祖国医学“瘾疹”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乃由禀赋不耐,卫表不固,风挟寒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卫表不固,禀赋不耐是病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病理基础,风邪侵袭则是发病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临床可根据辨证,或配散寒,或合清热,或佐养血以治之。自拟固表消风汤,以黄芪、白术益气固表,当归养血和血扶其正;合防风、荆芥、白蒺藜、蝉衣、白鲜皮、露蜂房祛风止痒治其标。全方融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为一体,令正复邪去,疾病向愈,故能取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苏玉新 毕英华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 271100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细辛临床用量及毒副作用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针刺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