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65例 |
|
不论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都是一个错综复杂、因果交替的恶性循环关系。气虚是至病的根源,血瘀是中风发生、发展的核心”[1]“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2]。这一病机,结合病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且多于安静状态时发病,神志大部分清楚,脉虚或弦、舌紫,说明本病大多属于气虚血瘀,低动力型类型。因此,治疗关键为益气,活血化瘀。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滞。故本组病人以重剂黄芪为君,佐以高丽参、鹿茸相辅,达到气足而血行,经络通畅;以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参三七、丹参协同活血化瘀;地龙通络,共同起到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作用。 4.2 在现代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本方有利于保护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从而减轻了血脑屏障和脑细胞受损程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 4.3 在治疗中应消除以往应用活血化瘀药会导致出血的余悸。实践证明不但无害,而且能改善微循环,迅速建立梗塞区侧肢循环,减轻脑水肿,增加梗塞区供血,减轻梗塞区脑组织受压、软化、坏死程度,对防止梗塞后出现的脑萎缩、痴呆意义重大。 4.4 应用时间:急性期1剂/1~2 d,致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康复期或后遗症期应坚持常年间断服药,以防止再次梗塞。从治愈的55例病人中选出年龄、临床表现类似的20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组坚持间断服用基本方剂2a,结果服药组无1例再梗塞,对照组则有4例再次大面积梗塞。
作者单位:高树森 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杨树德.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理论与治则的新认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111
2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医林改错评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98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6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洋金花伤膏治疗骨伤科疾病48例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