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涂膜剂制备及研究 |
|
王伟明 李文兰 王 冰
提要 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出风湿涂膜剂制备的最佳工艺,并进行了质量控制,经过动物皮肤刺激性试验及镇痛作用试验表明,风湿涂膜剂安全无刺激,且镇痛作用良好。 关键词 风湿涂膜剂; 正交试验; 质量控制; 皮肤刺激试验; 镇痛试验
临床应用风湿搽剂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疗效肯定,但搽剂需反复搽试,费时费力,且易污染衣物。鉴于此,将其改成涂膜剂,以正交设计筛选出风湿涂膜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皮肤刺激试验及镇痛试验,报道如下。
1 有效成分的提取
将中药复方用75%乙醇回流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后于冰箱冷藏24 h,2%活性炭脱色,抽滤得淡黄色澄明液,每ml相当于原生药5 g。
2 制备工艺的筛选
2.1 工艺筛选:经预试验并结合现有条件,选定聚乙烯醇(PVA124)、甘油、95%乙醇构成涂膜剂的基本处方,利用L9(34)表,安排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成膜时间及反观质量为指标进行筛选。见表1、表2。
表1 因素水平
水平 药液PVA 甘油(ml) 含醇量(%) 1 10 ml∶4 g 5 20 2 10 ml∶5 g 10 25 3 10 ml∶6 g 15 30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头设计 A B C 试验结果 综合评分 列号 1 2 3 成膜时间(min) 外观 1 1 1 1 13 3 97.4 2 1 2 2 14 3 96.8 3 1 3 3 14 2 94.2 试 4 2 1 2 10 3 99.2 验 5 2 2 3 11 1.5 99.2 号 6 2 3 1 11 3 98.6 7 3 1 3 11 1 99.4 8 3 2 1 13 2 97.8 9 3 3 2 15 2 96.6
注:(1)成膜时间愈短愈好;(2)外观分三级最好记1分,最次记3分 经方差分析:认为A有显著性差异,B、C无显著性差异。结合实验:认为最佳工艺为A2B1C1。 2.2 风湿涂膜剂的制备:取PVA 5 g、蒸馏水浸泡24 h使其充分溶胀,然后于90℃水浴加热使其较快溶于水中,滤过,得均匀无块状物或颗粒的胶浆[1],依次加入10 ml药液及5 ml甘油、不断搅拌,另取2 ml氮酮,加入95%乙醇约20 ml溶解(使含醇量达总量的20%)缓慢加入上述胶浆液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PVA析出。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即可。 3 质量控制
3.1 性状:成品为棕黄色粘稠液、流动性好。 3.2 比重:相对密度不得低于1.025。 3.3 pH范围:5.5~6.5。 3.4 可溶性试验:取本品适量,涂于玻璃板上自然成膜后取下,置于37℃水浴中,在水中溶化时间应不少于25 min ( n=5)。 3.5 稳定性观察:将风湿涂膜剂密封,分两组,每组3瓶,分别置于室温(20~25℃)及冰箱(0~4℃)贮存半年,观察本品无长霉及析出等现象。
4 皮肤刺激性试验
取健康家兔3只,体重2.0~2.5 kg,剃去背部两侧毛约5 cm2面积,皮表面用生理盐水洗净,休息24 h后,将涂膜剂空白基质及风湿涂膜剂各1 ml分别涂在家兔背部左右两侧剃毛处,24 h后观察皮肤反应。结果,各涂药部位均无红肿、水疱、发疹等现象,与空白基质无异。
5 镇痛试验
采用热板法,将小白鼠放在事先加热到55±5℃的Gj-8402型热板测定仪的热板上,以小鼠舔后足作为痛反应的指标,记录自小鼠投入热板至出现舔足后的反应时(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结果表明,抗风湿涂膜剂A组(最佳工艺)涂抹给药后1 h,2 h均有显著镇痛作用。
6 讨论
6.1 据报道氮酮为一种新型最佳的皮肤促透剂,其用量在2%[2],故本实验将氮酮的用量视为不变因素,不列为正交试验因素。 6.2 本实验风湿涂膜剂的质量控制仅限于外观质控,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还待进一步研究。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正交试验法优选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再谈汤剂煮法中先煎及后下法改进设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