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辛类药材挥发油薄层层析比较 |
|
城细辛 A.sieboldii var.seoulense 吉林抚松 栽培 12 北细辛 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 吉林抚 松 栽培 13 北细辛 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 吉林柳 河 栽培 14 北细辛 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 黑龙江 五常 栽培 15 北细辛 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 黑龙江 牡丹江 栽培 16 大别山细辛 A.dabieshanense 安徽霍山 野生 17 铜钱细辛 A.debile 四川巫溪 野生 18 川北细辛 A.chinense 四川城口 野生 19 山慈菇 A.sagittarioides 广西融水 野生 20 双叶细辛 A.caulescens 四川城口 野生 21 单叶细辛 A.himalaicum 四川峨眉 野生 22 短尾细辛 A.caudigerellum 四川峨眉 野生 23 青城细辛 A.splendens 四川峨眉 野生 24 武隆细辛 A.wulongense 四川武隆 野生
*8~15号样品采于1996-06,其他样品采于1997-07 2.2 试剂:无水乙醚、无水硫酸钠、苯、乙酸乙酯 、香兰素、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北京化工厂生产;芳樟醇、1,8-桉油素、甲基 丁香酚和黄樟醚均为分析纯,日本产;硅胶G板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3 方法与结果
样品制备:取药材50~100g,切碎,按199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提取挥发油。取一 定量挥发油,用无水乙醚稀释成1∶10的溶液供点样用;上样量1.5μl。 对照品:甲基丁香酚,黄樟醚,1,8-桉油素,芳樟醇。 展开剂:苯:乙酸乙酯(95∶5) 显色剂:1%香草醛-浓硫酸 操作:硅胶G板110 ℃活化2h,点样后于层析缸内饱和0.5h,展开距离为17.3cm;显色后立即照相。各样品的薄层层析图谱见图1。
4 结论与讨论
4.1 细辛类药材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种间比较 华细辛、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细辛正品,细辛属的其他植物也多在 产地作细辛使用[2]。由表2可知,各种非正品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与正品细辛均有区别;而且各种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在种内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因此该方法可用于细辛类药材的种间鉴别。该图谱在种内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也说明细辛挥发油所含 化学成分的组成有较好的种内稳定性。 3种正品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相比(见表3),汉城细辛和北细辛基本一致,与华细辛有 较明显的区别。汉城细辛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将其列为华细辛的变种或变型,有人将其列为库页细辛 A.heterotropoides Fr.Schmidit 的变种[3]。本 实验的结果显示,汉城细辛与北细辛的化学成分类别更相似,按照植物化学分类学的观点, 将汉城细辛列为库页细辛的变种更为合理。与孢粉学和植物地理学的观点一致[4,5] 。
表2 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的种间差别*
种 名 不同 Rf值处的区别 0.14 0.28 0.31 0.47 0.57 0.62 0.69 0.74 0.81 华细辛 无 无 无 棕 黄 无 无 淡红 棕 汉城细辛 无 浅棕 浅棕 浅棕 黄 无 无 淡红 浅棕 北细辛 无 浅棕 浅棕 浅棕 黄 无 无 淡红 浅棕 川北细辛 无 浅棕 紫红 棕 紫 无 无 无 棕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议姜黄与片姜黄 下一个医学论文: 注意菟丝子掺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