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
|
陈永刚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如半夏干姜散、导赤散等。 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蛎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故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1 煮散剂与散剂的区别 散剂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粉末状制剂,是固体药剂,有外用与内服之分。内服散剂系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故又称调散剂。尽管煮散剂和调散剂都需加工粉碎,但两者存在本质性的差别: 1.1 《金匮》抵当汤,是煮散剂却不以“散”命名;唐宋提出“煮散”方名,无非是强调煮散剂必须加溶媒煎,而调散剂只是调服而已。 1.2 煮散剂药材颗粒较大,前人谓之“如麻豆大”。《局方》在煮散剂服法上多注明“为粗末”,如香薷散、香苏散;调散剂颗粒较小,《局方》注明“为细末”,如五苓散、消风散;外用散剂则须粉碎成极细末。 1.3 调散剂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因剧毒不易掌握剂量及贵重药物。怪味、刺激性强者不适于调服。而煮散剂适用范围正好相反,《伤寒论》十枣汤是调散剂,临床上证明改为汤剂药力降低,由于方中主要有效成分难溶于水,因而使用该方不能不宗仲景之法。 1.4 煮散剂煎煮过程中一切溶于水及混悬在水中的成分同存于水中,在加热的条件下,势必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调散剂以粉末状态共存,相互作用可能性小,因而同种药物制成煮散剂和调散剂药效区别。如《奇效良方》之三黄汤治热结便秘,三黄丸、散主治黄疸、吐血、咽喉肿痛等证。三黄汤泻下力较强就是由于煎煮过程中黄连中小檗硷与大黄中鞣质生成一种难溶于胃肠液的胶状沉淀,消除了鞣质和小檗硷这两种对抗大黄泻下作用成分所致。再者,能在水中溶解的成分不一定溶解于酸性胃液,也会造成煮散剂与调散剂药效上的差异。调散剂进入胃中要经过湿润→溶解→扩散的过程才被吸收,煮散剂已成为水溶液,直接吸收,因此煮散剂奏效较快。把煮散剂作为一种汤剂看待,奏效较调散剂快这也是临床证实了的。 因此,两者颗粒大小、适用范围、药效上都有不同。
2 煮散剂与汤剂的区别 煮散剂是一种汤剂剂型,但它并非等同于汤剂。煮散剂药材应粉碎成颗粒状,汤剂所用饮片一般加工成丝、段、片、块即可。煮散剂用量小,且药效高于汤剂。《局方》将《伤寒论》小柴胡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改为煮散剂,药味、药证完全一样,但剂量却成倍减少。相反,清《成方切用》把《局方》平胃散改成汤剂,剂量增加了1.5倍。李东垣擅用煮散剂,其方药味多而剂量小,如清暑益气汤全方15味药,总量不足50 g,采用煮散之法就可治平素气虚,受暑湿之病。这既节省了药材又照顾了脾胃虚弱者不能多饮的特点。遗憾的是人们已不像李东垣那样使用该方。 综上所述,煮散剂具有如下特点: 2.1 可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我国每年人平均消耗中药约0.5 kg,中药汤剂占了约30%的比例,而汤剂较煮散剂多用具60%的药材。如大承气汤、六味地黄汤、少腹逐瘀汤改为煮散剂的煎出总量分别为汤剂的1.4倍,1.7倍,1.6倍[1]。测定泻心汤总蒽醌、四逆汤总生物碱、四物汤总糖量也证实了这点[2]。佛山市中医院用银翘散粗末煎服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取得疗效用量只为饮片全量的1/5[3]。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把胃苓散、止泻散、玉屏风散、解表散做成煮散剂,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每剂仅用3 g煎服,疗效较好。因而有人提出用饮片全量的1/3~1/2的粗末即可达到饮片全量的煎出率。 2.2 可以更完全地煎煮出药材中有效成分,提高药物有效成分浓度,更好地发挥药效。经临床观察,煮散药量成人要20~30 g/次,小儿3~9 g/次为了最大限度地煎出有效成分,避免糊化及成分损失,煮散剂煮前必须冷水浸泡5~10 min左右,煮时不断搅拌,煮好趁热过滤。一般先武火沸煎,文火保持微沸5 min左右便可。由于受热时间比汤剂短,能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和热成分的分解、破坏。 2.3 有利于节约时间,节省能源。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明目颗粒工艺质量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成药发展面临困难与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