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袋装颗粒剂应用前景展望 |
|
余晓东 刘逢芹
中药汤剂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迄今仍是中医临床最主要的用药形式之一。汤剂适应于祖国传统医学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处方的需要,能够迅速地发挥药效,充分体现祖国医学传统独特的用药特点,且以水为溶媒,价廉易得。但是汤剂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患者需要自备相应的煎药设备,并具有一定的煎药知识和技术,煎药费工费时,不易保存,服用不便等。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汤剂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因此,既要保持中医药用药特点,又要操作服用方便,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
中药袋装颗粒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剂型,包括袋泡剂和袋煮剂两类。将药材加工成一定细度的粗颗粒,分装于特制的滤纸袋中,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随证加减。既保持了中药汤剂的优点,吸收快,奏效快,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体现中医处方的整体效应,又避免了长时间煎煮的麻烦,方便了病人用药,且制备工艺简单,可机械化批量生产。因此,袋装颗粒剂是一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有关专业人员对由药材饮片加工成的颗粒进行大量的中药化学、制剂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探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文献报道较多,如对白术、羌活等10种常用饮片及6种不同细度的颗粒进行有效成分溶出量的比较,结果表明,0.28~0.29 mm粗细的颗粒煎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其原药材饮片的1.35倍[1]。将1/2量的2 mm粗细的甘草颗粒与全量的甘草饮片,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其甘草酸含量,结果前者是后者的1.54倍[2]。单味防已2~4 mm颗粒的防已碱溶出率为药材饮片的2.22倍[3]。山楂、决明子粗颗粒及饮片各2.5 g,粗颗粒加沸水150 ml浸泡30 min,饮片煎煮30 min,各取等量测定,结果颗粒水溶出物总重是饮片的1.42倍,黄酮类成分为2.58倍,总蒽醌类成分为1.34倍[4]。近年来的许多研究结果还表明,用中药粗颗粒配制成的复方袋装颗粒剂的有效成分溶出率也比饮片要高的多。以药材饮片全量与1/3量的颗粒做煎煮比较,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分别是:泻心汤为1∶1.38,四物汤为1∶1.56,芩芍汤为1∶1.56,归脾汤为1∶1.31[1]。
袋装颗粒剂在一定条件下不仅总浸出物比汤剂高,还能较多地保留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在低于100℃的热水中随蒸气挥发很有限,但在汤剂长时间煮沸过程中可随蒸气挥散殆尽。因此,袋装颗粒剂的挥发性成分比汤剂要高出许多。如肉豆蔻温浸袋泡剂比汤剂中所含挥发性成分高出9倍以上(唐志敏:1982年全国药学会论文集.第49页)。复方川芎茶调散袋泡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组分的含量高出煎剂35%[5,6],这是袋装颗粒剂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对一些治疗口腔、咽喉、气管等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方剂来说,多含有挥发性成分,不宜久煎,极适合制成袋装颗粒剂。沸水浸泡饮用,更能增加药物疗效。
一个新剂型要取代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汤剂,必须考虑它是否能保持原剂型的功效,这是最主要的指标,袋装颗粒剂符合这一要求,多项考查指标都优于汤剂,而且从药理学动物实验也得以证实。黄和意等报道银壳散袋装颗粒剂、片剂、汤剂对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致热的兔子均有解热作用,但以袋装颗粒剂效果最强;对大鼠蛋清性脚肿炎症,其抗炎作用以袋装颗粒剂为优[7]。刘逢芹等报道利咽袋装颗粒剂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明显高于同类片剂产品,对昆明种小鼠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慢性增生性炎症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
综上所述,袋装颗粒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可以代替传统的中药汤剂,发挥临床疗效。但药材粉碎的颗粒细度是影响浸出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颗粒过细易形成淀粉糊化或胶体,阻碍水分渗透,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故颗粒细度应根据药材特性区别对待。一般来说,颗粒以10~60目为宜。
将适当的饮片药材粉碎成粗细适宜的“饮片颗粒”,并实行小剂量袋装,由临床调剂人员按中医处方要求调配成方剂,然后交病人煎煮服用或沸水泡服。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缩短了调剂时间,减轻了调剂工作强度,又有利于实现中药调配自动化,且节省药材,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目前有些药材经营及医疗用药单位已将部分中药材由过去传统的饮片改制成有一定细度的颗粒来调剂处方,值得推广[3]。袋装颗粒剂是一具有广阔前景的中药新剂型,将会为中医药的应用拓宽更大的范围。
作者单位:余晓东 刘逢芹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 250014
参考文献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医院自制中药制剂质量问题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炼制黑膏药几点注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