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古代复方药物分别提取 |
|
关 怀
中药复方药物的提取方式有两种:一是混合提取,即群药同煎;一是分别提取,包括单独提取和分组提取。现代中药制剂多采用分别提取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如提取水浸膏、醇浸膏、挥发油等,以控制中药制剂的工艺和质量。但分别提取方式也遭到一些中医药界人士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中药复方中的药物自古以来都是“群药同煎”而从未采用过单独提取的方法,因此中药制剂只有采取混合提取,才能坚持传统的中医特色。这种观点貌似维护中医传统,其实是片面否定古代中医制药、用药的科学实践经验。长期的中医用药历史证明,古人遣方用药并非局限于混合提取,也常常根据临床需要灵活选用分别提取的方法。可见中药复方应用分别提取的方法同样符合中医用药特色。为此笔者特将古代文献记载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分别提取方法撷英如下。
1 复方药物的分别提取 汤剂用药古代多为混合提取,但也不排斥分别提取。例如汤剂制法中的“另煎兑服”和“研末冲服”等制法就是典型的分别提取,其滥觞于张仲景。《伤寒论》中“四逆汤”和“附子泻心汤”,其附子均另煎兑服:“大陷胸汤”中甘遂取末冲服:“黄连阿胶汤”则阿胶烊化。再如《金匮》“百合知母汤”中百合知母两药分煎去滓,药液合并浓缩:“滑石代赭汤”百合单煎去滓,滑石代赭合煎去滓,两组药液合并重煎。上述方剂的制备方法证明张仲景已明确提取汤剂中药物的分别提取方法。 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一般直接用药粉,不需提取,但有时其中个别药物也采用分别提取的制法。开先河者是张仲景的“鳖甲煎丸”—鳖甲煮烂绞取汁,合诸药末为丸。鳖甲煎膏既是提取物,又作为丸剂的粘合剂。这种方法影响深远,后世仿此创制了许多“煎丸”—药物浸膏丸,如《圣惠方》“干膝煎丸”用生地、牛膝浸膏,“仙灵脾煎丸”用仙灵脾、威灵仙等5味浸膏:《局方》“三棱煎圆”用三棱酒浸膏,“丁沉煎圆”用甘草浸膏;《普济方》“益母草煎丸”用益母草等4味浸膏。 古代中成药制备中分别提取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例如《局方》的“灵宝丹”制备工艺非常复杂:先将矿物药煅后粉碎,动物药粉碎;将植物药天麻等7味、肉桂等6味、半夏等2味分3组水提取过滤;地黄等药取汁,与各组药液混合浓缩后下药粉制丸[1]。此方根据不同药料的性质,采用分组提取的加工制剂方法,同现代制剂方法十分类似,表现出古人精湛的制剂工艺水平。 再如固体成药的液体药引子也属于分别提取。《局方》几乎每方必用药引,许多固体制剂用液体药引送服;而清宫御医更喜用药引,大量药引由1~6味药物组成,有些药引本身即是一个小复方。 由此可见古人对复方药物采用分别提取的方法并不罕见,那种认为凡是中药复方都必须混合提取的观点无疑是片面的。
2 古代对提取性中药的应用 虽然中药绝大多数来自天然界,但毋庸讳言,从古至今中医一直使用一些人工制成品,特别是药物的提取物。例如青黛是蓝叶中提取的植物色素,始见于唐《药性论》;孩儿茶是植物提取的浸膏,元《饮膳正要》已开始沿用;冰片是龙脑香树脂经提取或升华制得的结晶,始载于明《本草纲目》;樟脑是植物蒸馏升华而得的结晶,始见于明《本草品汇精要》;艾片是艾纳香叶的升华结晶,清代已经应用。 古代所用的药胶,如皮胶(《本经》阿胶、《食疗》黄明胶)、骨胶(《医林纂要》虎骨胶)、角胶(《本经》鹿角胶)、甲胶(《本草正》龟版胶、《卫生宝鉴》鳖甲胶)、肉胶(《药性裁成》霞天胶)等都是动物水解蛋白的提取物。 现代中药制剂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成分,而古代制备药露即药物经蒸馏得到的芳香水,其原理与之相似。药露在宋代已经出现,南宋时已有详尽的制备方法。[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有金银花露、薄荷露等22种药露,其中一些品种沿用至今[3]。 现代中药制剂经常采用的浸膏提取工艺,古人早有应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一书中收录了人参“煎膏”(清《医宗金鉴》),天门冬“熬膏”(清《本草求真》)等许多的炮制品种[4],皆类似于提取性饮片。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有将药物水煮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32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计算机在药剂科管理中应用
|
|
|
|
|
|
|